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選美趣史——兼論香港小姐興衰

實話實說,筆者對選美此回事是有點偏見——有指選美本質是侮辱女性,哪怕身為男人之筆者,亦認為確如是也。可是選美畢竟世界各地皆有,且有幾代人歷史:容不得否定此段趣史也。且說明趣史,當然不會正經得哪裡:於某些程度上,毋須太較真也。


按選美此回事有史紀錄是歐美先出現:擺明是歐美人玩意也。形式其實大同小異:原則上該是選個最美麗者當冠軍,可是很多時候偏不一定——外觀上好看不好看,見仁見智也。

另一方面是否選完美就能投身影視圈?兩者其實不是必然:很多時候佳麗參選不過應酬一下,且過後繼續原來生活,亦比比皆是也。只不過於歐美女明星亦非沒選美出身者——舉例荷里活有荷爾巴利也。

根據歷史資料選美早於古希臘時代已有,可是要直到十九世紀,才開始慢慢於歐洲各國普及;而其中於1921年舉辦之美國小姐,為迄今最古老、仍在舉行之選美比賽也。(維基百科圖片)

於選美中要求佳麗穿著泳裝早於二次大戰前已有要求,可是長期以來由天主教、伊斯蘭教為代表者,屢屢為此反對並視之為可恥,因之於歐美等地,泳裝環節不時會被取消,且斷斷續續也。(《紐約時報》資料圖片)

通過選美進入影視圈由歐美到其他地方,都不乏例子:比如曾演出邦女郎之荷爾芭莉(Halle Berry),於出道時即已參加多個選美活動,繼而獲演出機會也。(電影《007,Die Another Day》截圖)


倘以香港之情形,香港小姐選舉舉辦之原意不在拍戲,而是作為一個大使宣傳香港——性質上偏向於公關,吸引旅遊、投資也。事實上按一貫規則,當選冠軍之佳麗首年,大體就只擔任「香港小姐」此一職位,並且不許拍戲也。換言之所謂「香港小姐」者,是三色台聯同香港政府合作——公職色彩能說不明顯乎?

有說「不忘初心」:偏偏香港小姐選舉年年搞,本來原意反而逐漸被人遺忘——印象中大約1990年代末起,香港政府逐漸不重視此名銜。可是三色台又要遵守合約精神:逐漸三色台藉機「公器私用」,專選一些屬意人選方便三色台拍劇。選港姐和拍戲兩者沒必然關聯:更加不是專服務三色台也。

根據資料最早舉辦之香港小姐為1946年一屆:於早期由港英政府和民間組織共同舉辦。因早年社會風氣保守,並非每年舉辦──屢有停辦又復辦之例子也。且於其時甚至難覓佳麗參選──且通常參選者不乏歐美籍也。(維基百科圖片)

按香港小姐常規般每年舉辦是從1973年起:主要關鍵是找得電視台協助播放;而協辦之三色台因早年老板是利孝和,香港小姐競選,亦順理成章於利舞台(1991年已拆卸)舉行也。(電視截圖)

於1970年代香港小姐所選出之佳麗往往只能算普通──主要在於作為親善大使,外表毋須太誇張也。其中該年代較有名冠軍之一為張瑪莉──除外貌不驚人,日後參演劇集亦被指演技不佳。只是好在日後嫁予李小龍兄長一輩份為李小龍大嫂,只是結婚時,李小龍已去世多時也。(電視截圖)

倘說香港小姐出身繼而拍劇任女主角者,趙雅芝或是首位:其人單挾著與周潤發合演之《上海灘》,已吃足幾十年老本也。(電視劇《上海灘》截圖)


而倘深入一些看,選美此回事按理是該選出一美人出來,才正路:以香港地方之小,能乎?彷如賭骰子也。況且正常而言,一個地方云云眾多女人中稱得上美人者,必然是少數:從生態看,確如此也。好比動物中之貓、狗:總會有些長得好看,有些相反也。

當然審美此回事很多時候是見仁見智:比如東、西方人對美人之看法,或南轅北轍也。

從實務操作說,倘單純為宣傳香港,香港小姐選拔標準大抵該遵從中庸之道──意思是,不一定要大美人,惟至少看得過去也。事實是早年尤其1970年代那批冠軍,外貌一般被指見仁見智──氣質上過得去就是,蓋公關性質,毋須太講究也。而且舉辦早期香港小姐此一名銜,說不上含金量:根本沒名利雙收之先例也。還是等到1980年代才情況大變:比如佳麗中,走紅之例子越來越多也。

好些評論認為1987年一屆香港小姐為大躍進一次,蓋因佳麗中有不少確真是天姿國色──當真乎?在筆者看來至少當屆冠軍楊寶玲,該是其中之一也。(網絡圖片)

終1980年代選出之港姐冠軍論素質普遍遠勝於1970年代,其中又必以1988年一屆李嘉欣為表表者──當年以18歲之齡勁壓一眾對手輕鬆摘冠,直至今日,依舊為人們津津樂道,還認為後無來者也。(電視截圖)

嚴格說來佳麗之素質是與港產片景氣與否,有很大關係:比如,電影公司或需多些美人任女主角;又或者,佳麗參選前能有些演出經驗,全靠投身電影圈在先也。而三色台於此方面亦很樂意配合:某程度亦方便自己用人也。


換言之香港小姐之興衰,亦是伴隨著港產片而起伏:於港產片好景時,帶動了港姐佳麗素質大躍進;港產片一崩塌,則對香港小姐說,好比喪失支柱也。如此情況下哪怕選出天姿國色者,意義何在哉?又,失去於港產片演出機會對參選佳麗說,少掉演出之經驗也。特別是與此同時香港政府又不重視港姐親善大使之功能:只為三色台服務,能有什麼好東西來?又,選出來者之認受性如何?畢竟冠軍未必會是很醜,可是氣質上,不符影視上審美也。

自2000年代起香港小姐選舉與1980年代比,矚目程度可謂差天共地:好些時候還會被嘲諷為「豬扒」,意即醜婦也。何也?選美含金量大減也。(網絡圖片)

又或者,三色台會選出一些看上去「QQ地」那種當港姐冠軍,外表不算糟卻不屬於美人之級別──性質類似於楊羚,以方便三色台拍劇,市場策略使然也。(電視截圖)

總之一切是需求而起:有別於現在也。

2025年8月21日 星期四

周星馳──對特技果效之野心

對於周星馳此人一向以來似甚具爭議:比如有人說周之為人古怪、孤僻,常與人不和也;又有人說周在拍片時彷似一位暴君——要求嚴格非常,甚至難以理解也;亦有說周是一位天才——對戲劇、演戲有一套心得也;又說其人善於刻苦——從演戲時表情功夫,一看知爐火純青也。

按其實到底周星馳是如何為人,根本純屬次要,不需討論太過——倘簡單總結,大概是周對戲劇影視有很大抱負,並有獨創理論也。而且某程度是有點超前——一般人跟不上周也。正因如此,周往往為人所輕視——可是從影視行業看,周之超前想法其實不是什麼,蓋因一旦廣為港產片所採納,港產片或殺出新血路亦說不定也。

有人認為從事演員表演需具天分:大概是對角色掌握之能力要到位,很多時說不定標準;而周星馳那種倘要跟得上,恐端看鑽研之火喉也。(電影《小偷阿星》截圖)


按其實倘深入去看,當喜劇演員並非周星馳之所願:大概是周出道以來一直未獲投資者青睞,連演出機會亦缺缺;直到有一日被偶然發現可藉喜劇演員身分突圍,才順水推舟也。另一方面周又對自己作品執著非常:會介懷作品裡有這些不好,那些不好也。亦大抵因如此,周與人不和常見諸於報:要跟上周之節奏,大不易也。

其中周星馳一個比較難讓人跟上之想法,是周欲學荷里活(好萊塢):指者是好萊塢式大片,常採用高科技特效也。

比如倘看《大話西遊》系列,其中某些鏡頭、畫面是比較突兀:指者是人體人體之部分——該畫面看似是山寨搭建也。很明顯那畫面採用高科技效果會好些:當時受制於預算,用不上也。又如《百變星君》,其本意亦是欲引進高科技效果:當時之情況是高科技在好萊塢才開始普及,成本不菲,遑論對港產片也。

根據當年訪問,原來周星馳在拍攝《大話西遊》時是欲引進大量動畫特效,被投資者嫌貴而拒用:因之在畫面上整體看似簡陋,誠憾事也。(電影《大話西遊》截圖)

按《百變星君》裡面有一畫面是現出一大枝牙膏,看似簡陋無比——從效果看理應使用電腦特技為佳,可是在當年,電腦特技此回事流於昂貴也。(電影《百變星君》截圖)


總之往後就是一個困難之過程:直到2001年有《少林足球》,終於一嘗所願也。之後到2004年有《功夫》:還找到好萊塢注資也。再之後像《長江七號》、《西遊降魔篇》之類亦不用說:大力採用特效是好事,只是對不少影迷說,不是周星馳電影原來風格也。

回顧當年周星馳開拍《少林足球》,亦是同樣資金難覓,甚至找到後遭投資者諸多怨言:綜觀全片大量採納電腦特技,比如跳上開篷客車一幕,當知在港產片中,難得非常也。(電影《少林足球》截圖)

大概因過去之經驗,打從《功夫》一片起,周星馳還乾脆不從香港找資金拍片──即以此片為例,好萊塢出錢也。而當然好處是:電腦特技再不是問題也。(電影《功夫》截圖)

在《西遊降魔篇》中亦可見到好些高科技畫面,是很難山寨式搭建:比如一些大怪獸走出來吃人之橋段,諸如此類也。(電影《西遊降魔篇》截圖)


從周星馳之情形看,一個明顯之疑惑是,到底港產片該不該積極使用高科技?根本是市場之問題:倘面向之市場不夠廣,鉅額投資,不合理也。且尚不是高科技之問題:比如李小龍當年回香港發展,與邵氏破局一大原因是,李小龍要求之一是製作預算要好萊塢那水平——以邵氏性格與經營市場說,難合作也。而嘉禾肯簽李小龍則擺明是豪賭:新成立公司欲突圍而出也。

原則上當回顧過去,是很難怪邵氏嫌棄李小龍,蓋因李小龍那種電影特質註定是不容於邵氏:哪怕李小龍本身有多大號召力,弄不好,巨虧是很有可能,何況還需要在畫面、效果上,多加投入也。(電影《龍爭虎鬥》截圖)

按哪怕是好萊塢亦對高成本製作有點顧忌:就如Michael Cimino當年就是敗在一部大製作——再之後一而再再而三票房失利,其電影夢從此破碎也。

再回頭看米高·西米諾(Michael Cimino,1939-2016),大概是起先在票房上小有所成,才來一部大製作,只因此場豪賭失敗告終,影響其人一輩子:原因不論,影視圈,就是如此無情也。(網上圖片)


而當進一步說,周星馳之從影生涯之「原罪」,恐怕在於想法超前太過:對很多港產片人,既專注於小市場(台灣、南韓、東南亞這些),於製作上,自毋須投入得太多也。而按過去經驗,攻入好萊塢歷來除非有點功夫底,必不得其門而入——周潤發為尷尬也。至於高科技特效則更毋庸多言:哪怕到今天,港產片人,依舊嫌匪夷所思也。

打破思想之桎梏從來都不容易:可是另一方面,創新所帶來之風險偏又顯而易見也。就如開拓市場,需適應當地之文化:與原來者或南轅北轍也。然倘固守舊市場,行業又何來活水?生存之難,此之謂也。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成龍──功夫以外另闢新徑

對於一般洋人觀眾,華裔影星第一必然是李小龍,成龍第二——一般認為與功夫有關也。然當真乎?李小龍真功夫是毫無疑問——確是學武出身,甚至自創一套也。成龍則並非此背景:其所謂功夫,主要是出自京劇——京劇多注重動作,演變下來,看上去似功夫也。

按其實尚有另一影星亦是成龍一樣背景——洪金寶是也。他們那些不是什麼功夫:極其量花拳繡腿,決非實打武術也。

按京劇出身之洪金寶於早於1971年已開始為電影擔任武術指導──嚴格說來動作指導多一些,尤其某些資深觀眾甚至認為,洪之功夫花巧性質也。(電影《肥龍過江》截圖)


看似是欺騙:可是電影作為藝術,但求效果可取而已。好比古裝演員裝扮上似古人,穿戲服時底下之內衣褲,現代款式也。另一方面觀眾又是否希望從大銀幕看真正功夫?恐怕不見得:實戰功夫很多時候未必具欣賞價值,是現實打鬥時之方式也。

無疑在功夫片方面李小龍之成就是前無古人:可是站在電影角度是否需要假戲真做?恐怕沒人希望發生打死人之事情也。(電影《龍爭虎鬥》截圖)


話說於李小龍突然離世後,有一段時間突然大量湧現一堆功夫片——有不少人趁此真空撈一把,或乘機爭上位,諸如此類也。這些功夫片演員有些確實是真功夫,只是真功夫與演技根本是兩回事——以李小龍第二作標榜,擺明無稽也。

這主要是因為李小龍之成功除基於實戰,一來曾是演員——小時已演出電影也;二來在練武過程中還自創一套,成其理論體系也。其他人亦是如此乎?

說到模仿李小龍表表者為何宗道:話說在李小龍去世後,何即出道,且因有功夫底之餘又貌似李小龍,因之有段時間,其英文名還是與李小龍一樣──Bruce Li也。由於擺脫不了李小龍之影子,到1985年,何乾脆不再參演電影,退出影圈也。(電影《李小龍傳奇》截圖)

於李小龍開創功夫片先河時尚有一譚道良:由1972年出道至1982年息影為止,共拍了逾四十部功夫片。其人一大特色是其自身為跆拳道教練──本來是出生於南韓也。(網絡圖片)

於同時期撇除李小龍之一眾功夫影星中,較紅且較成功者以楊斯為代表:曾在李小龍之《龍爭虎鬥》中有交手戲,之後還打入荷里活(好萊塢),於當地頗有些知名度也。(網絡圖片)

因李小龍,為許多功夫人提供參與電影製作之機會:舉例有趙志凌,師承於黃飛鴻功夫,自1970年代起專門任武術指導,並且常參演電影也。(電影《聖誕快樂》截圖)


按成龍出道亦是如此背景:話說有位曰羅維之導演、獨立製片人,見成龍有點身手——看似有功夫底,打算塑造成龍為下一個李小龍。哪知起先成龍作品一直不受歡迎——連成龍自己亦認為李小龍歸李小龍,自己歸自己也。更諷刺者是於1978年成龍被外借另一家電影公司,拍攝《蛇形刁手》,竟因此爆紅也。

話說成龍在憑《蛇形刁手》走紅前,與羅維之間幾近勢不兩立:主要是一來成龍剛出道,票房成績不理想;二來羅維企圖塑造成龍為另一個李小龍,可是成龍特質不同,且按一貫經驗,跟風者,通常吃力不討好也。(電影《蛇形刁手》截圖)

此段事跡可作幾方面看:先說羅維,終其一生都只顧琢磨如何跟風——並非以創造力見長也。可是現實中偏偏是「人比人比死人」:不同之人總有其獨特一面,無法跟風模仿也。李小龍創出成就難道就只因功夫?核心是創造出獨一無二之風格——包括功夫方面亦是也。很多跟風者失敗收場並非功夫不好:刻意模仿本身正是問題,而自己未參透到也。

而成龍方面則與李小龍不同之處是:李小龍是練真功夫,算是武術宗師,成龍則是學京劇出身——只因京劇注重動作,才看似有功夫底也。大概是因此點,成龍之作法是刻意塑造另一形象代表自己——成龍在影片中那些所謂功夫,更多是花拳繡腿,且與此同時,較多驚險動作,高難度那種也。

為求與李小龍有分野,成龍一向以來所走者是危險動作路線:主要是考慮到自己是京劇出身,非真正功夫底也。就像圖中那種,似雜技多一些也。(電影《奇謀妙計五福星》截圖)

於1980年代,成龍最著名驚險動作莫過於《警察故事》中攀爬雙層車一段:據說片中成龍拍攝用之雨傘,是特別道具製作,非普通類型也。(電影《警察故事》截圖)

有人評價成龍最危險之鏡頭為1998年賀歲片《我是誰》裡面跳大廈一段:當時在荷蘭鹿特丹一處大樓拍攝,誇張得被列入世界紀綠大全中有史以來最危險動作鏡頭。而此一大廈──Willemswerf,日後還聲名遠播也。(電影《我是誰》截圖)

換言之就是說跟風此回事,應該與否?很多導演選擇跟風主要看在電影作為一盤生意,風險大,票房又沒保證:可是對觀眾說,這有意思乎?偏偏創造自己風格,從來都知易行難:非人人都有此等天資也。就算是周潤發亦不是此類型:整個從影生涯,只是標準演繹也;反之成龍那些橋段、動作,亦非其他人所能驚馭也。


電影之難做大抵正在此:要找到賣點吸引觀眾進場,談何容易哉?甚至不關質量之事:根據舉世經驗,電影質量好壞與票房高低,往往不相關聯也。

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周潤發──一心立志從影路

一般人對周潤發之印象是先在電視劇打出名堂,然後才投身電影圈。真是乎?看回從影紀錄,事實卻並不是:周潤發最早參演電影之紀錄竟是1976年,其時周才在三色台訓練班畢業不久,演出不多,而且於電視台,未獲當主角之機會也。

話說按周潤發從影以來作品紀錄,其首部參演電影為一部恐怖片曰《投胎人》,於1976年上映。當然,以其剛出道時之情況,周之戲份比較少也。(電影海報)

倘說到任主角,周潤發尚有一部低成本製作,屬艷情片種,曰《撈家‧邪牌‧姑爺仔》,同樣於1976年上映──知名度不夠時,難免演此等片之主角也。且當然,說不上有何票房也。(電影海報)

另周潤發亦於1977年參演了一部警匪片,曰《入冊》:之不過其所演之角色,已被安排於中途死去也。而且當綜觀全片,其主角排名是頗為尷尬──側面反映當年周之級數也。(電影海報)


周潤發早早投身電影圈,實非難以讓人理解:其一是當時既然於電視台未獲得多少機會,自己向外爭取演出,人之常情也;尤其作為演員,處境相應被動——有別於導演,要拍片除能主動找投資者注資,於製作、行政以至具體管理,皆掌握主導權也。況且於當年,電影依舊是娛樂之主流,而電視則不過新興事物——後者最終是龍是蟲,在那個年代,說不準也(當然倘是現今角度,則是另一光景也)。

按舉凡於新舊交替之年代,尤其對初出茅廬者,到底投身新興行業好還是舊有行業,委實費煞思量:新興行業看似很有前景,不過出於想像而已;而舊行業被淘汰,誰敢肯定?屹立不倒非無例也。

於世界各地比如美國,電影受到電視劇挑戰是實實在在;可是比如當年之香港可算是例外,蓋因最少港產片享受了一段很長時間之風光──至大約1990年代中起,港產片才一蹶不振也。(電視劇《千王群英會》截圖)


毋庸置疑周如此兩邊走,亦有其不好處:比如倘拍電影與電視台之工作撞期,又如何?尤其當周潤發演出開始增加,情況尤甚:還因為如此,試過被電視台雪藏,弄一大輪才平息爭端也。

話說1981年周潤發參演《胡越的故事》,剛巧撞正於三色台拍劇之檔期。周屬意拍此片,結果被三色台指控違反藝員合約:最後由此片監製出面擺平談判好,才勉強平息風波。可是自此之後至與三色台完約為止,周於三色台之演出,已明顯少一截也。(電影VCD截圖)

按打從這段期間起周潤發之意向亦很明顯:立志立足於影圈也。甚至與電視台爭執亦無關宏旨:根本一心如此,且因此,才與電視台生矛盾也。如此選擇正確與否?倘片酬是拍電影較高,固然正確選擇,可是電影屬高風險項目:對導演說,票房不好,會影響下一部片之資金;而對演員,票房差,則演出機會必同樣受壓抑也。

根據資料顯示周最後一部三色台劇為1985年之《大香港》:大概是其電影事業尚未見大突破,為穩陣計,才勉強留在三色台多數年也。(電視劇《大香港》截圖)

偏讓人尷尬者是於這段期間周潤發被稱為「票房毒藥」:截至1986年,周之作品大抵不超過一千萬,而且應當指出,1980年代上旬港產片票房有逾二千萬者,時有所見也。同時期周只有一部靈異片《靈氣迫人》破千萬:算是周從影以來之突破也。而至於1986年後之事情則毋庸多言:就是靠《英雄本色》一片扭轉了局面;翌年周又憑《龍虎風雲》首次當上影帝也。

有些誇張說法是當年籌拍《英雄本色》時,就連電影公司老板亦欲燒燬《英雄本色》之劇本,彷彿人見人厭般——其中原因之一是,該片有「票房毒藥」周潤發主演也。(《英雄本色》電影截圖)

於拍《英雄本色》大翻身後翌年周潤發憑《龍虎風雲》贏得金像影帝——人之際遇是很奇怪,尤其當一旦開始順風順水,總會「行運一條龍」也。(《龍虎風雲》電影截圖)


從周潤發之出道史當可見一點,那就是電視藝人之身分,是否一定有助立足影圈?表面看似有助,然不見得:比如,電視可免費收看也。特意入影院看某電視藝人演出,有必要乎?周潤發早年為票房毒藥,多少是此原因也。另一方面電視、電影始終是不同載體:電視市場那套思維套諸電影圈,隨時不管用也。比如電視劇之題材可以是講「師奶」,然一上大銀幕,哪能哉?觀眾類型有異也。

另一方面直至1980年代,電影相比電視尚是有些地位:進場看電影之消費者,尚是有不少也。一個重要證據就是:當年拍電影之片酬整體比電視圈高也。選擇投身影圈於當年,未嘗不是正確之出路也。

當然伴隨著之風險亦有:比如票房不好,拍下一部片之資金必成疑問也。而作為演員,票房成績不佳一個直接後果,是接工作亦成問題也——要一心打破票房毒藥之形象,某程度,運氣也。

於影視圈一般之說法是電影是男人之天下,電視劇則女人:把女人之題材搬上銀幕,往往不討好也。推而論之擅長製作電視劇者倘投身影圈,關鍵問題是兩種載體面向之族群,有異也。(電視劇《強人》截圖)


按其實哪怕當紅一段時間,總是花無百日紅:很多時往往是因自己作出錯誤選擇,自此走下坡也。這是周選擇進軍荷里活(好萊塢):事實是周於好萊塢期間,其實沒拍多少片來,蓋因好萊塢競爭大,而且對華裔之需求,大抵只限功夫。這亦是耳熟能詳,按下不表也。

綜觀周潤發於好萊塢之日子,不但拍片少,且似不過重複一些殺手之類角色──於好萊塢亞裔角色一向偏少,欲選擇,難矣哉!(電影《Bulletproof Monk》海報)

2025年3月27日 星期四

紅番區——入鄉隨俗之智慧

說到港產片打入荷里活(下稱好萊塢),李小龍該是較早者——從知名度來說也。然即使如此,歷年以來成功立足於好萊塢之華人委實寥寥——重點是需求之問題,蓋對好萊塢,有非用華裔不可之理由乎?除非是功夫明星──成龍該是代表也。

當然愛不愛看成龍是一回事──可是於歐美,成龍之受歡迎程度無一類似例子能比擬,則擺明毫無疑問也。就筆者所見者是:視成龍為偶像之歐美觀眾比比皆是;惟一見劉德華,則摸不著頭腦——有趣者是於大中華地區,相反之光景也。

倘說成龍成功打入好萊塢是後無來者,該是毫無疑問:說「前無古人」不正確,因為事前早已有李小龍在前,可是到成龍跑出之日後,則因需求問題,再無同類型例子也。(電影《紅番區》截圖)


然與很多華裔電影人一樣,成龍亦是花很多時間才打入到好萊塢一話說第一部成龍作品打入歐美市場者為《炮彈飛車》(《The Cannonball Run》),1981年上映,嘉禾出品也。只是當然後來之失敗並非誰主演之問題:除因是首次嘗試(打入好萊塢),頗有水土不服之意味也。

嚴格說來成龍在《炮彈飛車》根本只屬配角:當年嘉禾為求打入好萊塢,保險計,由導演以至主演演員皆美國當地人——當成好萊塢電影拍攝也。(電影海報)

另一方面真正協助成龍進軍好萊塢者為《紅番區》——1995年上映,距離《炮彈飛車》已有十四年也。亦就在此段時期,成龍只能一直主攻大中華地區——暫時只能穩守市場,靜待時機再進擊也。重點是需求之問題:尤其在台灣市場,當時甚為火熱也。


應當指出華裔打入好萊塢最大難關,是文化差異:一般歐美觀眾不會對亞洲文化有何興趣也。包括日本亦是:於1980年代,一般歐美對日本人之印象是爆牙、西裝骨骨、呆頭呆腦,甚至暴發戶之類也(話說於當年,日本甚至有能力買下美國全國大半土地也)。哪怕正面一些,頂多武士之類——彷彿像個大俠也,又或藝伎——當然流於表面也。

好萊塢於1992年有部曰《American Samurai》,該是屬於典型:舉凡一說日本,彷彿除武士,就什麼皆沒有也。(電影截圖)

至於華裔則更毋庸多言:甚至連了解之意欲亦無也。直到有李小龍打功夫,才真正好一些——說好一些,實則意味著尚有很大阻力。就如倘有導演欲開拍唐人街之故事,片商之回應通常是:美國沒觀眾對唐人街之事情有興趣也。

Michael Cimino當年拍《龍年》就是這樣失敗:於其時,甚至有亞裔抗議此片歧視也。

回顧《龍年》票房失利,與其說涉及種族歧視,不如說是基於一般美國人對唐人街之故事缺乏興趣也。(電影海報)


然則《紅番區》又如何成功?主要是其故事背景不刻意設於唐人街——紐約布朗克斯區,貧民窟一個也。唐人是有,只是社區其中之一:刻意淡化華裔之色彩也。這是相當重要:倘欲讓美國觀眾有共鳴,拍美國當地人之事情並準確到位,不二法門也。然則導演本身對當地熟悉非常,必須也:對一般港產片人而言,非人人能夠也。

舉凡幫派打鬥任何國家任何地區都會有:差別是美國者,與其他國家總會有不同,而不同之處在哪,則教人花心思理解也。(電影《紅番區》截圖)

概言之就是接地氣:港產片之功夫元素拼入於美式文化——指者當然是當地貧民窟社區也。電影不強調自己是港產片──看上去像好萊塢電影一樣,儘管以其內容,僅B、C級製作水平也。

從正常心理看,歐美觀眾大抵不會對香港以至大中華地區有何興趣:而且看之前要先了解別人,甚費時費神也。很多事情只能讓對方去意會而非強銷:好比向不愛吃蘋果之人推銷蘋果,難乎其難也,且多數情況下,勞而無功也。

對嘉禾說,以成龍作為進軍好萊塢之核心,是有其道理在:以一位功夫演員身分去適應好萊塢市場,某程度,入鄉隨俗也。(電影《紅番區》截圖)


換言之要打入歐美市場以至進軍國際,非人人都可以:成龍能成功是因成龍有著功夫背景,然劉德華則不也。周潤發走到好萊塢最終碌碌無為,無他,是好萊塢,不需華裔演技派也。歐美市場之需求就是只愛中國之功夫,其他大中華之事物,則統統不需要——這是現實,鐵一般也。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縱橫四海——港片地域上有局限

或許是筆者之要求獨特些,吳宇森之代表作其實不該是《英雄本色》——《縱橫四海》才是也。

那到底《縱橫四海》有何特別?拿《英雄本色》比較,水準其實雷同——同樣具荷里活(下稱好萊塢)B級片水平,所不同者是《縱》片多出一份異域風情,蓋因《縱》片是特意遠赴法國拍攝也。

《縱橫四海》海報,上頭明確標明吳宇森作品。(網絡圖片)


之不過亦應當指出《縱》片是有美中不足之處:比如描述法國流於片面,諸如酒莊、美酒佳餚,或香水、巴黎聖母院之類也。而故事之主線是偷名畫——說油畫為法國之名片實不為過,只是作為故事核心,無必要多加批評也。

茲舉一例:《縱橫四海》有好幾段畫面是與葡萄酒有關,甚至有周潤發等主角品嚐美酒之橋段──假定法國美酒遍地也。(《縱橫四海》電影截圖)

對此這不過是作為人,對某一事物認知之局限:比如對亞洲人而言,對法國以至整個歐洲之認知,恐局限於美酒、香水、藝術品之類。而倘是德國則還糟:對亞洲人,恐除平治車,想不到其他也。又或其他地方亞洲人更缺乏概念:舉例一說非洲,只聯想到大沙漠、大草原,獅子、老虎、長頸鹿之類也。

當然歐美人士亦好不到哪裡:一說中國只想到功夫,沒其他;說日本則片面說武士道——當好萊塢炮製《藝伎回憶錄》,就有日本人批評好萊塢不了解何謂日本文化也。至於東南亞則更無概念:只想到陽光與海灘也。

又例如:片中有一段是周潤發等主角開著古董跑車於海濱城鎮漫遊──看上去,似旅遊多於拍片也。(《縱橫四海》電影截圖)

按此等認知上之局限所帶來之影響是:賣埠時,外地觀眾覺怪異也。尤其是法國人,只感到港產片或亞洲人對法國之認識,淺薄得很也。文化差異始終會對電影之輸出有所限制——好萊塢電影不少內容上,與美國當地民情無關也。


而另一方面《縱橫四海》以法國作背景,亦只限全片前半部——後半段反回到香港也。這有什麼問題?究其實此後半段,倘同樣留在法國拍攝,則故事依舊成立,且在筆者看來,效果更佳也。

很可能是預算之問題:全片前半段有部分剪接位,明顯一看是返回香港才拍,且扮作像在法國一邊也。自然而然不好處就是,全片異域色彩要打一大折扣也。

這是其中一個例子:片中一段海濱碼頭槍戰一幕,大概本是法國拍好,只是為求更佳效果,返回香港後再補拍也。(《縱橫四海》電影截圖)

思前想後這又是港產片之局限:去到遙遠之地方拍片取景,不免流於破費也。

個人其實是不太喜歡《縱橫四海》後半段於香港拍攝:看出去效果不全面,老是有點缺陷似,只是考慮到預算之壓力,沒辦法也。(《縱橫四海》電影截圖)


按其實取景此回事不是說一定很昂貴,端視選擇什麼地方,或拍之場數:比如倘選東南亞國家相對容易些,當地生活指數又低,成本控制上亦較輕鬆也。甚至於1970年代,港產片拍古裝還是於韓國取景——貪當地古跡、山景看似中國山水畫般。且不同於現今:當年韓國相應落伍,成本上亦同樣划算也。

於1979年真有一部古裝電影是特意走到南韓取景,那是《山中傳奇》:主要是講述一個聊齋式之故事,而為增強畫面效果,導演乃不得不選擇取景於韓國也。(《山中傳奇》電影截圖)

反之倘遠至萬里以外例如歐洲,則的確貴得要命:何況歐洲生活指數整體高也。美、加亦是:於舊時很可能,大製作才遠赴當地取景也。

這與荷里活(下稱好萊塢)比當然是個劣勢:對荷里活說,就算遠赴亞太地區、東南亞這些地區拍攝,因作品能賣埠至全球,預算容易獲更多也。


傳統上港產片專於亞洲周邊國家取景,尚有一大因由,那就是港產片大多作品,都是銷向亞洲各大院線上映:既如此,則無謂想太多也。最起碼,皆為當地人熟悉之景致:比如泰國取景,泰國人覺親切也;到日本取景,哪怕尚未夠正宗,起碼有實景在也。

而且亞洲國家一般不具備有放眼世界之情懷:頂多只能瑟縮於一角過些小國子,比如日、韓以至東南亞諸國也。這不同於歐美能把手伸到世界大部分角落——遠至南、北極亦有涉獵也。賣埠有局限自然就決定片商之取態:除非確真能打入歐美或更多國家,沒必要畫蛇添足也。

按亞洲人之電影倘要賣埠,其困難往往是亞洲以外觀眾看不懂:比如《臥虎藏龍》以武俠題材卻面向歐美市場,不免在敘事上稍加扭曲,以切中歐美觀眾之喜好。然而正因如此,於當年,受到不少華人影評之撻伐也。(《臥虎藏龍》電影截圖)


港產片是有其地域上之局限——此之謂也。

選美趣史——兼論香港小姐興衰

實話實說,筆者對選美此回事是有點偏見——有指選美本質是侮辱女性,哪怕身為男人之筆者,亦認為確如是也。可是選美畢竟世界各地皆有,且有幾代人歷史:容不得否定此段趣史也。且說明趣史,當然不會正經得哪裡:於某些程度上,毋須太較真也。 按選美此回事有史紀錄是歐美先出現:擺明是歐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