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愛不愛看成龍是一回事──可是於歐美,成龍之受歡迎程度無一類似例子能比擬,則擺明毫無疑問也。就筆者所見者是:視成龍為偶像之歐美觀眾比比皆是;惟一見劉德華,則摸不著頭腦——有趣者是於大中華地區,相反之光景也。
![]() |
倘說成龍成功打入好萊塢是後無來者,該是毫無疑問:說「前無古人」不正確,因為事前早已有李小龍在前,可是到成龍跑出之日後,則因需求問題,再無同類型例子也。(電影《紅番區》截圖) |
然與很多華裔電影人一樣,成龍亦是花很多時間才打入到好萊塢一話說第一部成龍作品打入歐美市場者為《炮彈飛車》(《The Cannonball Run》),1981年上映,嘉禾出品也。只是當然後來之失敗並非誰主演之問題:除因是首次嘗試(打入好萊塢),頗有水土不服之意味也。
![]() |
嚴格說來成龍在《炮彈飛車》根本只屬配角:當年嘉禾為求打入好萊塢,保險計,由導演以至主演演員皆美國當地人——當成好萊塢電影拍攝也。(電影海報) |
另一方面真正協助成龍進軍好萊塢者為《紅番區》——1995年上映,距離《炮彈飛車》已有十四年也。亦就在此段時期,成龍只能一直主攻大中華地區——暫時只能穩守市場,靜待時機再進擊也。重點是需求之問題:尤其在台灣市場,當時甚為火熱也。
應當指出華裔打入好萊塢最大難關,是文化差異:一般歐美觀眾不會對亞洲文化有何興趣也。包括日本亦是:於1980年代,一般歐美對日本人之印象是爆牙、西裝骨骨、呆頭呆腦,甚至暴發戶之類也(話說於當年,日本甚至有能力買下美國全國大半土地也)。哪怕正面一些,頂多武士之類——彷彿像個大俠也,又或藝伎——當然流於表面也。
![]() |
好萊塢於1992年有部曰《American Samurai》,該是屬於典型:舉凡一說日本,彷彿除武士,就什麼皆沒有也。(電影截圖) |
至於華裔則更毋庸多言:甚至連了解之意欲亦無也。直到有李小龍打功夫,才真正好一些——說好一些,實則意味著尚有很大阻力。就如倘有導演欲開拍唐人街之故事,片商之回應通常是:美國沒觀眾對唐人街之事情有興趣也。
Michael Cimino當年拍《龍年》就是這樣失敗:於其時,甚至有亞裔抗議此片歧視也。
![]() |
回顧《龍年》票房失利,與其說涉及種族歧視,不如說是基於一般美國人對唐人街之故事缺乏興趣也。(電影海報) |
然則《紅番區》又如何成功?主要是其故事背景不刻意設於唐人街——紐約布朗克斯區,貧民窟一個也。唐人是有,只是社區其中之一:刻意淡化華裔之色彩也。這是相當重要:倘欲讓美國觀眾有共鳴,拍美國當地人之事情並準確到位,不二法門也。然則導演本身對當地熟悉非常,必須也:對一般港產片人而言,非人人能夠也。
![]() |
舉凡幫派打鬥任何國家任何地區都會有:差別是美國者,與其他國家總會有不同,而不同之處在哪,則教人花心思理解也。(電影《紅番區》截圖) |
概言之就是接地氣:港產片之功夫元素拼入於美式文化——指者當然是當地貧民窟社區也。電影不強調自己是港產片──看上去像好萊塢電影一樣,儘管以其內容,僅B、C級製作水平也。
從正常心理看,歐美觀眾大抵不會對香港以至大中華地區有何興趣:而且看之前要先了解別人,甚費時費神也。很多事情只能讓對方去意會而非強銷:好比向不愛吃蘋果之人推銷蘋果,難乎其難也,且多數情況下,勞而無功也。
![]() |
對嘉禾說,以成龍作為進軍好萊塢之核心,是有其道理在:以一位功夫演員身分去適應好萊塢市場,某程度,入鄉隨俗也。(電影《紅番區》截圖) |
換言之要打入歐美市場以至進軍國際,非人人都可以:成龍能成功是因成龍有著功夫背景,然劉德華則不也。周潤發走到好萊塢最終碌碌無為,無他,是好萊塢,不需華裔演技派也。歐美市場之需求就是只愛中國之功夫,其他大中華之事物,則統統不需要——這是現實,鐵一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