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日 星期日

創新與企業管理

之前曾言創新此回事是小企之事情——倘在電視台,當然是小台才有創新之資格。全世界之經驗都是如此:比如BBC,亦並非以創新見稱,常會被當地小台所狙擊也。

倘在香港,在筆者看來就只有亞洲電視(下稱亞視),才叫有點創新能力:綜合幾十年來經驗,沒別家拍得上也。而且亞視敢於創新,亦是比較後期才是:所指者是1990年代中旬以後,且特點是在於,以小搏大也。

作為一家小台,亞洲電視尤其在用人上可謂一向專一:來來去去都是那幾個也。像比較有知名度者為董驃,就幾乎效力亞視至去世為止也。(維基百科圖片)

另一長期效力亞視至近乎去世為止者為劉志榮:說起來亞視人中能享有高知名度者寥寥,除劉志榮就僅董驃,且一個原因在於,二人皆長年效力同一家電視台也。(維基百科圖片)


而另一方面,綜觀幾十年來香港電視觀眾常在緣木求魚,把創新之寄望放在三色台身上——在筆者看來,確如是也。這可謂是嘖嘖稱奇之事:按舉世之經驗都是先由小企創造一些東西出來,然後被大企青睞、抄襲也。即如矽谷,微軟、蘋果、Google這些傳統巨企所做之事,收購別家所創造之專利也。很多小企之生存往往目標就是,等待大企收購——通常指專利方面也。

看回香港之情形:三色台沒創新能力,純是屁股決定腦袋,沒什麼好苛責也。真要苛責,矛頭理應指向小台:比如倘思想方面受到錯誤理論所束縛,如何看?

倘強說三色台能有什麼創新,大概《獎門人》系列:倘此等水準節目被視作創新,當反映三色台之能力也。(維基百科圖片)


這就涉及到亞洲電視之背景:話說亞視之成立是遠比三色台早,約是1950年代——三色台則1967年11月中才成立也。於是變成一個尷尬:亞視活力比不上三色台,尤其亞視畫面,常被譏諷畫質差也。甚至在節目策略上,亞視亦很被動:長期以來,只一味模仿三色台,就如三色台有選美,亞視即搞另一個也。

按正常大企有大企業病,正常在三色台身上:偏偏亞視亦彷彿有大企業病似,如此一來倘欲破革求變,不得不大刀闊斧也。


之前有舉出百萬富翁作例子:事實上此一遊戲節目,即由亞視買入版權,成功打贏三色台也。其他創新例子亦有不少,都是非戲劇類:一個最典型代表為亞視先炮製出《今日睇真D》,三色台乃推出《城市追擊》,直接抄襲亞視也。

而在筆者看來整體而言涉及知識性之節目,是亞視完勝三色台:比如賽馬一向是亞視直播,卻曾有一段時間轉交予三色台製作,結果坊間普遍負評。到最後,還是交回給亞視也。

這些以小搏大之成功何以來得較遲?是與巨虧有關:話說亞視成立以來已換過幾個老板,到1990年代,老板是林百欣也。起先林百欣一如三色台般拚命燒錢,可是不但效果不好,還因缺乏收視,虧損還逾億也。林百欣為此找來了一些人——大概有點海外背景,把海外經驗引進過來,而所謂海外經驗,正是靠非戲劇類節目掛帥,以小搏大也。

亞視歷年以來收視最高者當屬《百萬富翁》:究其實倒是以小搏大,蓋因當年向英國購買版權製作時,是其時亞視孤注一擲也。(網絡圖片)


而在筆者看來尚有一個因素是鮮有人指出,那就是涉及到商業理論:比如一般企業管理課程,通常都會拿些案例解釋原理,而這些案例幾無一例外,大企也。可是大企有何好學?很多時候都是因循守舊,且有企業文化作包袱也。可是拿這些案例作研究,能得出什麼好結論?反而越學越糟糕也。

香港之電視圈正是受到如此思想束縛:倘按一般商業理論,該學三色台也。可是三色台那一套哪裡算是典範?純粹大食之恐龍:得消耗大量食物也。恐龍之滅絕究其實是必然結果:整個生態系統,食物根本不可能足夠也。小企其實是有其優點在:生存時靈活多變,毋須過多束縛也。

究其實大企是否一定值得學習?很多時候所謂成功,是按著自身條件順勢而行:盲學會學出四不像,適得其反也。(維基百科圖片)

亞視情況如此:其他小台則更毋庸多言:普遍被傳統企管理論,所誤導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三色台失敗里程碑

說到三色台失敗之軌跡,不得不一提者是1999年夏發生一場慘烈之收視戰:原來話說當年亞洲電視外購一部劇曰《還珠格格》,最高竟去到39點收視!代表什麼?三色台與亞視收視佔比,大逆轉也:應當指出整體上,三色台一向有逾八成收視,偏就於那時,一半都沒也。且重要者是以往未嘗見——不敵一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