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4日 星期日

李小龍與大片興起

很艱難來本博客第一篇——儘管是艱難,總得有個開始也。之不過本博客是專講影視史,那又從何寫起?不妨寫李小龍。


關於李小龍之生平光網上資料即一大堆,在此不再贅:本篇之重點是李小龍在影視史之地位。然則如何著筆?或從1970年代李小龍由美國歸港時說起。

原來話說當年李小龍返港發展時,曾先打算由加入邵氏起步,只是邵氏嫌李小龍薪酬不菲,乃談不成。反而後來李小龍獲當時為初創企業之嘉禾招攬:以小企作踏腳點開創銀色旅途,誠意想不到也。而至於何以邵氏嫌貴?原來是當時李小龍提出一條件,那就是作品製作費最少要有一水平(說是六十萬港元,以當時生活水平講,天價也),非人人能吃得消也。

於嘉禾招攬李小龍時,基於李小龍製作費要求,加以當時嘉禾只是初創,實力不足,乃以合作形式成立協和電影,專針對李小龍電影之製作。(維基百科圖片)

按此段古到底是何回事?竊以為這牽涉到爆款大片之概念。

所謂爆款大片簡單說就是像《大白鯊》、《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阿凡達》之類作品──以相當製作費確保有感官刺激之效果,而此等效果,只有在影院才能感受到也。

早於1977年上映之《星球大戰》,為日後科幻與爆款大片下了里程碑式定義。(電影海報圖片)

另一部典型大片為1977年之《侏羅紀公園》,為求逼真效果還不惜下重本,並大模使用電腦特技效果──於當時屬劃時代也。(電影截圖)

出現此等大片主要是於1960-70年代電視之普及,電影面對電視劇之競爭:要做到比電視劇體驗更獨特,電影才有存在價值。否則對廣大觀眾,倒不如安坐家中收看電視劇:始終觀影是要付費,而看電視劇,頂多買電視之費用而已。

李小龍大概是在美國期間,由普通生活以至到參與影視演出,逐漸發現爆款大片之概念,加以結合功夫,乃自成一格也。

李小龍第一部功夫電影為於1971年上映之《唐山大兄》,以獨門功夫帶給當時觀眾前無古人之刺激,收320萬港元。(電影截圖)

李小龍後期有部為《猛龍過江》,甚至遠赴歐洲之羅馬鬥獸場拍攝,並大收500多萬港元──大概是基於前作之成功,乃勇於下重本也。(電影截圖)

對此正是邵氏所沒意識到:他們之想法是確保電影院有否足夠電影供應,乃不停生產電影,管他電影質量如何。而成本是關鍵:廉價製作之作品,哪能有大片之效果?可是當年大片之概念確實比較超前:對於老派之邵氏說,簡直匪夷所思也。

而因此哪怕李小龍成功殺出一條大片路,邵氏亦未必會懊悔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紅番區——入鄉隨俗之智慧

說到港產片打入荷里活(下稱好萊塢),李小龍該是較早者——從知名度來說也。然即使如此,歷年以來成功立足於好萊塢之華人委實寥寥——重點是需求之問題,蓋對好萊塢,有非用華裔不可之理由乎?除非是功夫明星──成龍該是代表也。 當然愛不愛看成龍是一回事──可是於歐美,成龍之受歡迎程度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