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其實到底周星馳是如何為人,根本純屬次要,不需討論太過——倘簡單總結,大概是周對戲劇影視有很大抱負,並有獨創理論也。而且某程度是有點超前——一般人跟不上周也。正因如此,周往往為人所輕視——可是從影視行業看,周之超前想法其實不是什麼,蓋因一旦廣為港產片所採納,港產片或殺出新血路亦說不定也。
![]() |
有人認為從事演員表演需具天分:大概是對角色掌握之能力要到位,很多時說不定標準;而周星馳那種倘要跟得上,恐端看鑽研之火喉也。(電影《小偷阿星》截圖) |
按其實倘深入去看,當喜劇演員並非周星馳之所願:大概是周出道以來一直未獲投資者青睞,連演出機會亦缺缺;直到有一日被偶然發現可藉喜劇演員身分突圍,才順水推舟也。另一方面周又對自己作品執著非常:會介懷作品裡有這些不好,那些不好也。亦大抵因如此,周與人不和常見諸於報:要跟上周之節奏,大不易也。
其中周星馳一個比較難讓人跟上之想法,是周欲學荷里活(好萊塢):指者是好萊塢式大片,常採用高科技特效也。
比如倘看《大話西遊》系列,其中某些鏡頭、畫面是比較突兀:指者是人體人體之部分——該畫面看似是山寨搭建也。很明顯那畫面採用高科技效果會好些:當時受制於預算,用不上也。又如《百變星君》,其本意亦是欲引進高科技效果:當時之情況是高科技在好萊塢才開始普及,成本不菲,遑論對港產片也。
![]() |
根據當年訪問,原來周星馳在拍攝《大話西遊》時是欲引進大量動畫特效,被投資者嫌貴而拒用:因之在畫面上整體看似簡陋,誠憾事也。(電影《大話西遊》截圖) |
![]() |
按《百變星君》裡面有一畫面是現出一大枝牙膏,看似簡陋無比——從效果看理應使用電腦特技為佳,可是在當年,電腦特技此回事流於昂貴也。(電影《百變星君》截圖) |
總之往後就是一個困難之過程:直到2001年有《少林足球》,終於一嘗所願也。之後到2004年有《功夫》:還找到好萊塢注資也。再之後像《長江七號》、《西遊降魔篇》之類亦不用說:大力採用特效是好事,只是對不少影迷說,不是周星馳電影原來風格也。
![]() |
回顧當年周星馳開拍《少林足球》,亦是同樣資金難覓,甚至找到後遭投資者諸多怨言:綜觀全片大量採納電腦特技,比如跳上開篷客車一幕,當知在港產片中,難得非常也。(電影《少林足球》截圖) |
![]() |
大概因過去之經驗,打從《功夫》一片起,周星馳還乾脆不從香港找資金拍片──即以此片為例,好萊塢出錢也。而當然好處是:電腦特技再不是問題也。(電影《功夫》截圖) |
![]() |
在《西遊降魔篇》中亦可見到好些高科技畫面,是很難山寨式搭建:比如一些大怪獸走出來吃人之橋段,諸如此類也。(電影《西遊降魔篇》截圖) |
從周星馳之情形看,一個明顯之疑惑是,到底港產片該不該積極使用高科技?根本是市場之問題:倘面向之市場不夠廣,鉅額投資,不合理也。且尚不是高科技之問題:比如李小龍當年回香港發展,與邵氏破局一大原因是,李小龍要求之一是製作預算要好萊塢那水平——以邵氏性格與經營市場說,難合作也。而嘉禾肯簽李小龍則擺明是豪賭:新成立公司欲突圍而出也。
原則上當回顧過去,是很難怪邵氏嫌棄李小龍,蓋因李小龍那種電影特質註定是不容於邵氏:哪怕李小龍本身有多大號召力,弄不好,巨虧是很有可能,何況還需要在畫面、效果上,多加投入也。(電影《龍爭虎鬥》截圖) |
按哪怕是好萊塢亦對高成本製作有點顧忌:就如Michael Cimino當年就是敗在一部大製作——再之後一而再再而三票房失利,其電影夢從此破碎也。
![]() |
再回頭看米高·西米諾(Michael Cimino,1939-2016),大概是起先在票房上小有所成,才來一部大製作,只因此場豪賭失敗告終,影響其人一輩子:原因不論,影視圈,就是如此無情也。(網上圖片) |
而當進一步說,周星馳之從影生涯之「原罪」,恐怕在於想法超前太過:對很多港產片人,既專注於小市場(台灣、南韓、東南亞這些),於製作上,自毋須投入得太多也。而按過去經驗,攻入好萊塢歷來除非有點功夫底,必不得其門而入——周潤發為尷尬也。至於高科技特效則更毋庸多言:哪怕到今天,港產片人,依舊嫌匪夷所思也。
打破思想之桎梏從來都不容易:可是另一方面,創新所帶來之風險偏又顯而易見也。就如開拓市場,需適應當地之文化:與原來者或南轅北轍也。然倘固守舊市場,行業又何來活水?生存之難,此之謂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