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忽然想起一位已故商人寫過一篇專欄文章:其人曰李秀恆,前中華廠商會會長,生前經常上亞視之節目也。那文章如何?原來寫時適逢亞視正式倒閉,於有感而發下,李欲剖析箇中因由:其人先想起亞視曾培養出不少人才,比如汪明荃正是亞視訓練班出身;接著又提過兩個女藝人,過檔三色台後竟贏得視后(三色台自頒也)——李就質疑何以亞視何以會埋沒這些人才?要過至對手台才能發揮所長,豈非諷刺哉?
按李氏所言究其實還是有點片面:亞視並非一開台就是埋沒人才,而是定位出問題也。因定位不清,有人才在手亦難以運用;而定位不清體現在:哪怕找到,總是堅持不下去,又或內部有反對聲音,擺不平,於是內鬥——到頭來,終化作一場空也。
![]() |
| 通常很少人提及長期為三色台代表人物之一汪明荃,本是靠加入亞視而入行──只待幾年,即於1971年轉投三色台,開展其人生之黃金歲月也。(Cosmopolitan資料圖片) |
而倘進一步說,需從亞視開台說起:話說亞視是由英資成立於1957年。當時為舉世第一家中文電視台——就連內地之中央電視台亦未夠老也。
當時之亞視大概有以下重點:
1. 當時亞視未叫亞視,而是叫曰「麗的映聲」;而後來改曰「麗的電視」,簡稱「麗的」也。而「亞視」此一名字,則是於1982年易手時予邱德根時,才改名「亞洲電視」也。
2. 其時亞洲電視並非免費收看:需每月付費,且價格頗高,僅富裕家庭才光顧也。當然亦有食肆會付錢播放,當是對食客之招徠也。
3. 由於收費,看者不多,整個台規模亦頗有限:比如新聞報導早期甚至沒專業主播(後來慢慢才安排)。而節目儘管多元,製作亦很簡單:頂多有一些處境劇,算是高成本製作也。
![]() |
| 準確說麗的映聲是於1957年由電台麗的呼聲分拆出來──麗的呼聲是於1947年以電台性質成立,而「麗的」則是英語「Rediffusion」音譯出來也。(維基百科圖片) |
| 原本麗的映聲連同麗的呼聲,總部是位於灣仔:至1968年,遷進九龍塘廣播道;一直至2008年才搬到大埔工業村也。(網上圖片) |
顯而易見當三色台開台,亞視之劣勢彷彿自然而然:一來亞視要付費(1973年才申請轉作免費台);而三色台論財力又是壓倒性佔優——邵逸夫為老板之一,儘管早年尚未是大股東也。三色台其中一大賣點就是戲劇:莫說亞視,對任何競爭對手,與三色台競爭時,根本沒可能拚得過也。
很明顯這是一個死局:亞視撐過幾十年光景才倒閉,實算是了不起。尤其當時尚有一家台曰佳藝電視——由恆生銀行太子爺撐腰,財力不可謂不雄厚,卻在加大戲劇節目投入後不久,倒閉收場也。
![]() |
| 話說佳藝電視是於1975年由商業電台分支出來:翌年由恆生銀行股東之一林氏家族注資入主,本以為可大展鴻圖,卻因林家不善經營,過度擴張資不抵債,竟於1978年倒閉收場也。(網上圖片) |
![]() |
| 1970年代麗的電視台徽。(網上圖片) |
正當亞視轉作免費電視台之時,剛好提拔了一個天才級人物視為轉捩點:到底起用此人是否正確決定,倒不容易判斷:說不合理,大抵是從成本效益角度;可是從策略上講,至少倒是一種試驗,哪怕失敗收場,至少買個經驗回來是也。那此人是誰?
麥當雄是也!
倘說麥當雄是天才,主要是戲劇方面:嚴格說來亞視本來就並非專精於製作戲劇,出現一個戲劇天才原則上,偶然也。而以戲劇鬥三色台,主要是因三色台一開台即以戲劇作招徠:提拔一個戲劇天才實行以毒攻毒,倒不失為辦法也。儘管日後類似對付三色台之策略,都是失敗收場──佳藝電視倒閉是為例子,站在當年角度,沒人會如此判斷以毒攻毒,走不通也。
![]() |
| 麥當雄可謂是香港影視史中之異數:港產片史中大多獨當一面之導演、監製是三色台、邵氏出身,偏生麥當雄是亞視人,且還是監製──日後類似麥當雄此等成功之例子,竟鳳毛麟角也。(網上圖片) |
那麥當雄炮製之作品有何獨特賣點?大概是男人味較濃:應當一提者是三色台劇特別在1970年代,通常女性題材也。以男人之故事作賣點作個區別,當是提供另一選擇也。
![]() |
| 麥當雄在亞視其中一部監製之作品──《鱷魚淚》,一般被認為是亞視劇集之奠定者,蓋以其故事大綱,以一個男人為事業奮鬥作主線,頗男人味濃也。(圖片來源:香港討論區) |
![]() |
| 麥當雄在亞視另一得意之作為《天蠶變》,甚至為亞視歷年以來,少數打贏三色台之電視節目也。(網上圖片) |
![]() |
| 然而整體而言最能代表麥當雄之作品非《人在江湖》莫屬,蓋日後麥當雄於港產片中最成功之《跛豪》,其故事情節與《人在江湖》類同也。(網上圖片) |
倘回顧回此段期間之亞視,到底以戲劇撼三色台是否合理策略?成績不能說沒有:例如最好之時候,亞視尚能搶得三成收視——一般三色台只能容忍僅七成收視,六成則叫救命也。另一方面哪怕麥當雄有何天才,亞視最佳成績不過四成左右——考慮到亞視自身之條件,恐已是天花板也。
說到底綜觀一系電視節目類型,以戲劇最消耗資源:像三色台之情形以戲劇作電視台之定位,論本質,畸形怪物也。而亞視之資源、財力又一向不豐富:參考當年資料,亞視全台共九百多員工,而三色台則約二千五也。麥當雄有三頭六臂又如何?事實是亞視尚未第一次賣盤,其人即離職收場——而對亞視而言本來勞而少功,且財政上,亦元氣大傷也。
這是很有深遠影響:當三色台日後再創高峰,去到世界級位置時,亞視僅能休養生息;到休養完成時,對手三色台,已高到另一層次,拚不過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