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 星期一

荷里活華裔之空間

按華人影壇成功打入好萊塢(下稱荷里活),該是自李小龍開始:此後半個世紀時間,進軍者無數也。只是成績或者尷尬些許:重點不是成功者少,而是成功立足者通常只有基於一原因,那就是功夫背景也。

這其實不難明瞭:長期以來世界各地對中國文化之興趣,大抵只限功夫:其他則各色別人種之人才亦足夠優勝,何時輪到華人哉?欲競爭大不易也。


個人以為倘是失敗典型,周潤發正是:觀乎1990年代中周潤發進軍荷里活起,其人似沒多少戲開拍。第一部為《血仍未冷》(《The Replacement Killers》),惟只是低成本製作;之後不是演僧侶就是些近似怪物之角色——於荷里活,周之演出選擇非常少也。

事實上這是與周潤發之定位有關:整體而言周是以演技派見稱,可是這只能算是普通演員。對比荷里活一群,一點不突出也:以美國社會長期對亞裔之態度,教周如何爭取機會?荷里活對類似周那樣演員,根本沒有需求也。

對周潤發而言,於荷里活,更大問題是周本非功夫演員出身:如此一來單靠演技,不足以與其他族裔演員相比也。(電影《血仍未冷》截圖)

而說到打入荷里活最為成功者當屬成龍:早於1980年嘉禾即為成龍推出《殺手壕》(《The Big Brawl》)一片進軍荷里活,可是失利告終;而且還要跌跌磕磕多年,至1995年出演《紅番區》後,成龍才算立足於荷里活市場。

回顧成龍打入荷里活之路,第一部片《殺手壕》失利或可歸咎於成龍當時於港產片還未夠當紅;亦因此到1995年《紅番區》於北美票房大賣後,前後倒花了十五年時間也。(電影《紅番區》截圖)

另成龍之師兄洪金寶亦曾打入北美市場,不過僅演出《過江龍》(《Martial Law》)一劇而已。

嚴格說來洪金寶在美國僅拍攝過《過江龍》一劇,未算是荷里活一分子也。(《過江龍》截圖)

而女演員中於奧斯卡最為成功者莫過於楊紫瓊:即在去年贏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當回顧楊紫瓊之電影生涯,最主要還是其之動作演員身份,才使其人在荷里活,獲得一些空間也。(CNN新聞截圖)

此外不得不提者尚有周星馳:以功夫為題材夥拍荷里活公司,製作出《功夫》一片。而此片,為周星馳暫時唯一荷里活作品也。

按其時周星馳選擇拍攝《功夫》,除因與荷里活合作,尚是出於周本人為功夫愛好者也。(電影《功夫》截圖)

當然,以上例子僅一部分而已:可是綜合來看,確實成功者寥寥也!


就如此看來亦不得不說是宿命:按要在另一地方市場成功立足,最關鍵是自身有何獨特賣點,要不然競爭力何來也?另一方面功夫於海外能廣為推廣,李小龍只算是發現者:當年李在美國生活期間見當地人普遍對功夫有興趣,才順水推舟創建自己風格也。只要當地人受得起才叫成功:正如向一個愛吃蘋果者推銷蘋果,蘋果才能賣出也。

亦有人認為問題是出於歧視:所謂歧視之背後是反映需求之問題。就如當年米高·西米諾(Michael Cimino)拍攝《龍年》一片票房不好,一個原因在於普通美國觀眾,不會對唐人街幫派鬥爭有興趣也!同樣情形倘發生於亞洲,亦未必對美國當地之社會話題感興趣──就算有,亦看不懂也。

按美國每年製作之電影動輒逾千──多得觀眾吃不消也。哪怕是先進如歐、日,其作品於美國市場,一樣處邊緣地位──只有法國電影例外,蓋因法國為電影發源地也。

換言之就是撇除功夫,港產片或華裔電影,尚有生存空間乎?一言以蔽之,各國觀眾興趣才為關鍵:倘勉強推銷,事倍功半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港產片興盛之動力

港產片到底是如何一回事?究其實其興衰與海外票房有很大關係:以香港本土市場當然不足以支撐,蓋香港市場太小也。一般而言倘香港本土票房有二、三千萬,已是相當不俗:何況還考慮到現今娛樂之選擇亦不貧乏也。 比如早於半世紀以前,港產片主要是賣去東南亞,包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