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6日 星期六

說電影興衰周期

按很多行業都有一個景氣周期,即一段時間興盛,之後衰退:而且不幸者是,很多例子情況是一旦衰退,通常難復舊觀,或永遠不復甦也。其原因有很多:總之各有各自身遭遇,一言難盡也。

倘以電影而言,不但港產片,各國電影市場除好萊塢(下稱荷里活),幾乎只有一個鼎盛時期——即是說一衰退,無翻身之日也。而此一興盛時期有人評論過,一般廿五年左右,然各國情況不一也。


就舉日本作例:大概1970年代以後,即一池死水也。在此之前日本影市尚有一段火爆年代:剛好在1970年代步向衰退時期,亦是電視於日本普及之年代也。

自1970年代以後將近半個世紀裡,確實未曾聽聞日本電影到底有何看頭,動畫除外也。(電影《柳生一族的陰謀》截圖)

又如歐洲影市:只有法國尚能維持一定局面,然一旦今昔對比,今天實不過爾爾也;而德、意之影市則更糟:尤其今天,潰不成軍,彷彿不成市場也。

同樣將近半個世紀,歐洲電影除法國偶爾有些突破,其他國家皆不值一提也。(電影《Leon》截圖)

再舉港產片作例:倘假定1994-95年為衰退點,其興盛周期大概是1969-70年左右開始也。只是在筆者看來,五、六十年代或更前之影市,不見得一片死寂:需知其時看電影,亦是為數不多之娛樂也。只是可以肯定1995年以後,港產片確實未嘗好景也。

荷里活之情形或較特別,主要是幾十年來,都能維持相當數目之產量,而且靠大片制度,即能橫掃全球──各國學不來也。(電影《侏羅紀公園》截圖)

有解救餘地乎?倘能,恐怕不會直到今天依舊困局不改:結構性問題也。


個人以為主要是涉及娛樂模式之轉變:按舊時之選擇整體不像現在,未算千變萬化,因之大眾對觀影,當然多少有些需求。歐美日之市道就是如此帶起:到電視興起,電影先被刮走一部分觀眾;而體育比賽亦分散另一部分觀眾之注意力。到互聯網年代更加毋庸多言:連電視生存亦有困難,遑論電影也。

與電影、影院比較,電視劇之最大好處莫過於能免費去看,而且安坐家中即可也。(電視劇《ER》截圖)

而說到電視年代之競爭,則主要是電視所吸納者,主要是女性觀眾——女人通常追劇為主,且劇集之模式,合女性多些也。電影主力針對男人,則一點不奇怪:一般而言男主外女主內,綜觀各國皆如是也。超級大片所流行之元素,比如爆炸、飛車、炮彈之類,擺明就是男士之偏好也。

某些國家例如球賽之類,亦對影市有競爭之效果:德國為例子也。

球賽對電影亦是競爭對手,蓋因兩者皆是圖個娛樂而已。(維基百科圖片)

至於互聯網之情形則是:哪怕一個短片即可吸引大量觀眾,對比動輒需兩個小時篇幅之電影,電影之優勢在哪?當然網上短片很多缺乏內容,然網絡世界之邏輯是,並非好故事就有市場也。

至於荷里活之所以為例外,主要是靠拍超級大片維持局面,並且市場面向全球——歐、日影市辦不到也。而港產片過去經過一些人之努力,又如何?事倍功半也。


換言之就是電影倘作為一個娛樂模式,發展到今天,越加尷尬也。倘說電影作為一個媒介、模式,面臨被淘汰之厄運——早在電視興建之年代,電影或克服到一點東西;一對陣互聯網時,難走運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港產片興盛之動力

港產片到底是如何一回事?究其實其興衰與海外票房有很大關係:以香港本土市場當然不足以支撐,蓋香港市場太小也。一般而言倘香港本土票房有二、三千萬,已是相當不俗:何況還考慮到現今娛樂之選擇亦不貧乏也。 比如早於半世紀以前,港產片主要是賣去東南亞,包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