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1日 星期四

電影本是低端產品

倘從市場學角度,營商第一件事該是從產品下手。只是如何下手、著墨?乃端視針對哪種消費者也。

舉例一些貴價品,比如干邑、平治之類,形象都是較為高貴、優雅:看上去,身分之象徵也。又或名牌西裝、勞力士者,亦是同樣性質:起碼穿上去、戴上去,不會讓人們丟臉也。

長期以來酒類尤其是洋酒,多是以高端作定位:比如干邑白蘭地,往往賣幾千塊且以港元計也。(維基百科圖片)

汽車方面說,高端車型之重點往往不在實用,而在提升用家身分:又或者,從享受方面作賣點也。(網主圖片)


然電影則較難去定位高端:綜觀各國,幾無一例外較平民化也。尤其倘電影票價太貴,觀眾入場意欲必大減也。而的而且確,票價越低之國家才叫有觀影文化:舉例印度,甚至有「寶來塢」之稱號(香港一般曰「波里活」)。

按印度影院有一很大特點,那就是一般呈單幢式大屋,多設座位爭取入場人數,以便於壓低價票價,從而提升收入也。(維基百科圖片)

而美國之電影票價整體僅日本之一半:日本電影,乃遠遜於美國也。

美國由於幅員遼闊,通常各州會設有汽車戲院(Drive-in theater),觀眾只要開入場停好車,面向銀幕,即於車內看電影也。(維基百科圖片)


究其實回顧香港電影史,亦試過有片商以中產作定位:就如在1980年代港產片最旺盛時,有兩家分別曰「德寶」、「二友」,正是表表者也。只是倘觀察兩家片商之作品,有不少都難說是面向中產:大概是以中產作定位之電影,比較難生存,尤其作品內容,很易被嫌不夠大眾化也。

其中德寶電影公司由成立伊始就比較波動:起先為針對中產,專拍些非主流作品,結果過幾年出資人嫌營運狀況不佳,撤換主事者,改拍較大眾化電影。例如《富貴逼人》系列,正是德寶較草根之代表也。(電影截圖)

再於1960年代黑白片之時代,亦有一家曾是邵氏競爭對手:曰「電懋」也。那時倒還好些:其時娛樂選擇不像後期,連電視亦未普及也。只是後來電懋之老板因飛機失事去世,加上於長年競爭中又不敵邵氏——對比下,邵氏電影倒較接地氣也。

按電懋之正式名稱為「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全盛時期曾是邵氏頭號勁敵,然其作品則中產色彩較濃。踏入1970年代,電懋把所有製作資源一併賣給嘉禾,自己則退出市場也。(電影截圖)

於全盛時期之邵氏,邵氏一般較喜歡拍攝草根階層之故事,可是後來不敵嘉禾,則是基於當1970年代荷里活(好萊塢)式電影文化大行其道之時,邵氏偏卻抱殘守缺,死命抵制也。(邵氏電影《雙星伴月》截圖)


由此可見似是中產電影,是很難有作為:事實是倘從故事角度說,中產電影,沒看頭也。這是先天問題:好比寫歷史,亂世遠比太平盛世好寫也。就如賭錢出術,即有故事可言:只是中產一般不賭錢也──就筆者所見,確如是也。

即以周星馳作品之一《賭聖》說,其內容不外乎草根階層賭錢出術之故事:很難想像對一般中產說,會對此等故事有興趣也。(電影《賭聖》截圖)

再看回世界各地,印度正因落後,電影圈寫故事能獲不少題材;反之日本太發達,近半世紀日本電影,反而內容貧乏也。另方面印度電影票價又遠低於日本——好像說僅日本四分一也。

美國電影從來都很坦白:標榜夠大眾化,接地氣,一如漢堡包、家鄉雞與汽水也。而且美國本身充滿不少三教九流:通常少數族裔如此也。

按荷里活(好萊塢)最現實之地方是專拍一些感官刺激、打打殺殺之類東西:尤其對一般三教九流,很易看得懂也。(電影《Rambo 3》截圖)

歐洲之情形則亦是出於較富裕:哪怕是法國這個電影發源地,其電影,亦流於曲高和寡也。


至於香港電影情況則是,自1990年代以來未嘗有好景也。主要是體現在:以香港之經濟水平,倘一如往日繼續拍三教九流,何來說服力哉?而拍些醫生、律師戲,從電影角度說,對觀眾有吸引力乎?電影走高端從來是走不通:拿世界各地例子對照,當知其所以然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縱橫四海——港片地域上有局限

或許是筆者之要求獨特些,吳宇森之代表作其實不該是《英雄本色》——《縱橫四海》才是也。 那到底《縱橫四海》有何特別?拿《英雄本色》比較,水準其實雷同——同樣具荷里活(下稱好萊塢)B級片水平,所不同者是《縱》片多出一份異域風情,蓋因《縱》片是特意遠赴法國拍攝也。 《縱橫四海》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