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乎整套片不難看出,某些效果甚至是徐克等人幾經艱難,才爭取到更多預算──即使如此,亦該不會太多也。而選擇此等題材亦有成本方面考慮:事實上《英雄本色》一片早於黑白片年代已經拍攝,翻拍而已。而要低成本做出一好萊塢(下稱荷里活)效果,亦大概是選擇拍此舊片之因由──換個角度,一搏也。
總之就是《英雄本色》大賣只能是個偶然:現實中預算不足,是不能保證電影之質量,何況還要是能與荷里活片相比也。
![]() |
按《英雄本色》裡最經典形象莫過於戴太陽眼鏡配大外套:可是以廉價圖欲製造出經典效果,實無異於踩綱線也。(電影截圖) |
尚有一例子為史泰龍之《Rambo 3》:話說史泰龍在兩套前作之基礎上,向片方拿得更多預算拍《Rambo 3》,圖欲拍出大片之效果也。畫面主要是拍用戰機、坦克、機關槍打仗之場面──當然還需大堆人演士兵,以寓意千軍萬馬也。
![]() |
《Rambo 3》用破紀錄之預算拍攝,值得乎?當年美國票房成績究其實是平平:或靠海外票房填補也。(電影《Rambo 3》截圖) |
說到底電影要有質量,缺錢是萬萬不能:以港元計,動輒需千萬左右也。一般情形下倘得數百萬,根本拍不出戲來──可是另一方面,動不動投資數以千萬計甚至破億,非任何投資者能點頭也。
或者回報方面如何?之不過票房此回事,亦是沒保證:要收最少幾千萬,才叫收貨,只是談何容易?就算最後真能,扣除各雜項費用,最後亦很可能賠錢也。
看回李小龍接洽邵氏失敗之情形,原因之一是預算要求不合邵氏作風:邵氏擺明是不熱衷製作荷里活式大片,可是如此一來,邵氏一貫鮮有佳作也。(電影《猛龍過江》截圖) |
因之成立電影公司是比其他生意更大風險:話說當年嘉禾成立時起用李小龍打贏邵氏,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是運氣。蓋因一般情形下,資金不足還要與大鱷競爭,憑什麼?而且不止嘉禾:很多小型電影公司都愛用大明星拍片,主要是藉大明星之名氣,吸引觀眾入場也。
當然亦可仿傚荷里活(好萊塢)拍大片:成本更重,風險更大也。
![]() |
就算是荷里活片商更加現實:就如米高·西米諾(Michael Cimino),拍片一票房失利,即彷如被打入十八層地獄般,不得翻身也。(網上圖片) |
而倘進一步說,事涉電影公司規模:到底要工廠模式一如邵氏,還是小公司像嘉禾般?論收入拍電影是毫無保證:投入多多,卻隨時賠大錢也。可是一個行業盡是小公司,卻彷彿不成行業般一一流於業餘也。有人說當導演隨時是長期失業:一旦投資者不信任,導演即難再有戲拍也。
因之在電影圈,大公司制度無以為繼究其實,是合符商業邏輯:要知道只要是大公司,最起碼人必多,而人多,薪水開支,大重擔也。更何況人一多,人事管理不免繁複:要把企業內所有人事間之矛盾一一擺平,談何容易哉?還有要引進新事物,對大企來說,反對聲音不易被擺平也。
邵氏正是如此問題:一來以其規模,經營成本之大,不難想像;另外人多嘴雜亦是受人詬病——人事鬥爭一籮筐也;還有就是邵氏顯然是不愛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往往堅持固有一套,且死命不改也。反之同時期嘉禾本就一成立即採納荷里活之模式——而且經營亦相當具彈性,蓋因養人不多也。當然嘉禾最後卻只是老板之個人問題,不涉行業本身也。
![]() |
到底大公司制度有何好?起碼經營會有軌道:可是行業本身不穩定時,企業收入哪有保證?邵氏之敗落根本是必然也。(邵氏電影《雙星伴月》截圖) |
![]() |
按一般影星都會像古天樂般有自己電影公司,有劇本即聯絡投資者:成本上夠彈性是優點,可是看上去,經營似不成系統也。(電影《竊聽風雲》截圖)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