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早於半世紀以前,港產片主要是賣去東南亞,包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之類。其中邵氏是表表者:不但如此,連南韓亦是邵氏之市場:其時邵逸夫還大膽起用大量韓國導演、演員。舉例1964年邵氏有部古裝片《妲己》,男主角正是韓國人也。
![]() |
按《妲己》一片男主角名申榮鈞,韓國人:且不止此也,此片還是於南韓當地拍攝。於六、七十年代,港產片倘是古裝,常會選擇到南韓取景,而南韓當年不少地方之景色,實類似於中國也。(電影《妲己》截圖) |
尚有一部1972年拍攝之邵氏片《天下第一拳》,導演亦為韓國人:當年此片更曾一度賣到美、加,算是邵氏之異數也。(電影《妲己》截圖) |
舊時亞洲經濟不太發達,發展亦較滯後──論影市,當然不可觀也。可是另一方面,困難是在於電影要輸出,是有文化差異限制:尤其歐美,有人會有興趣看亞洲人之故事乎?一直到李小龍,才有成功例子──只是截至今天,歐美人一想到港產片(或廣泛些說,中文電影也),依舊限於功夫片也。
常說李小龍是開創中文電影打入歐美之先河:惟當然真相是,是李小龍發現歐美人對中國功夫有興趣,於是乃順水推舟也。亦因此此後長達半世紀,類似李小龍般成功讓歐美人折服之華裔影星,依舊為數不多也。(電影《龍爭虎鬥》截圖) |
事實上自1970年代嘉禾成立一刻開始,正是如此路徑:按嘉禾成立之本意是欲打入好萊塢(下稱荷里活)——於當時頗具雄心也,於是先重金禮聘李小龍。至李小龍猝逝,幾經波折,乃找來成龍——只是成龍由1980年小試牛刀起,至1995年才成功打入,前後十五年也。且不止者是,像成龍般成功立足於荷里活之華裔,始終是少數派:主要還是靠功夫也。
![]() |
按港產片史上堅定不移以打入荷里活為目標之片商,由始至終只有嘉禾──於很長時間裡,嘉禾之作品甚至看上去,似荷里活片多一些也。(電影截圖) |
![]() |
倘回顧一下,成龍與嘉禾一直以打入荷里活為目標是否正確?此間一個重要考慮在於,需開拓更大市場,爭取更大空間──倘屈就於香港此一狹小市場,對整個行業,塘水滾塘魚,非長久之計也。(電影《紅番區》截圖) |
毫無疑問只能靠功夫作賣點,多少反映劍指歐美市場,對港產片決非上選——文化差異此一大山,始終是難移也。即如倘賣喜劇,華裔之笑料,歐美人會有共鳴乎?周星馳日後亦是靠功夫作題材,才打出一些眉目也。至於其他題材則更毋庸多言:與荷里活片比較,沒突出之處也。
按其實在港產片全盛時期,港產片整個行業,就全靠一個市場──台灣。誇張乎?倘以今日角度看,以台灣市場之狹小,有點匪夷所思也。
最主要是在於1980年代港產片最旺盛之時,有亞洲四小龍——台灣為其中之一也。當時台灣一如另三小龍,娛樂不太發達,進影院看片為其中之一:可能隨便一部片劇情狗血淋頭,依然能賣個滿堂彩。且台灣市場對港產片說,勝在文化差異不大──不止能播功夫片,只要是切中台灣市場之口味,即能分一些餅也。
![]() |
話說《英雄本色》是翻拍自1960年代同名黑白電影,所不同者是新版其中一段賣點正是在台灣之一段槍戰──顯然在此片拍攝時,已考慮到要照顧台灣市場也。(電影《英雄本色》截圖) |
![]() |
不論是周潤發、周星馳或成龍,於他們之全盛期,台灣市場之好壞對他們之電影生涯,至關要緊也。(電影《情聖》截圖) |
![]() |
於港產片黃金年代有一種電影非常多產,那就是一些神怪、驅魔或鬼片之類迷信題材──主要基於迷信鬼神於台灣,是普遍風氣也。(電影《殭屍家族》截圖) |
只是台灣畢竟地方淺狹,觀影需求就算再大,很快到天花板:就在1993年起台灣市場開始萎縮,連台灣本土片亦難自保,遑論港產片也。
概言之就是港產片先天上就有其局限,不得不依賴賣埠:最先是東南亞,可是市場有限;打入歐美,又有文化差異;結果只能單單押注台灣──一個小島市場本就不夠大,一旦崩盤,即一如沙塔,只剩下泥沙一堆,不成形也。且重要者是,以其他市場之民情計,港產片如何另攻其他市場?乃只有衰亡一途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