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9日 星期五

嘉禾鬥邵氏之背後

當說到港產片史,少不免要提到邵氏、嘉禾之間之恩怨。那到底是如何?


嘉禾由創立起幾十年間,一直是用四個方塊拼圖作為公司標誌。同時圖案亦配上「登,登,登,登」作片頭音樂:據稱是顧嘉煇所創作。(電影截圖)

嘉禾創辦人鄒文懷。(網上圖片)

話說早於1970年,曾於邵氏擔任高職之鄒文懷(1927—2018),因不滿邵氏經營之一套,毅然出走,找來一群投資者注資,成立嘉禾公司。創立之時嘉禾並購入舊有電影公司之片場,更名為嘉禾製片廠──當時才新成立,什麼概念皆無,在經營方式上,難免東抄西仿也。

舉凡創業總必是艱難起步:一時間鄒文懷特意挖一部分邵氏人過檔嘉禾──其中表表者有邵氏當家演員王羽(1942—2022)。而王羽過檔嘉禾是有一段故事:原來是王羽本身亦與邵氏關係鬧僵,且其人加盟嘉禾後首作《獨臂刀大戰盲俠》,還被指與邵氏王牌作品《獨臂刀》有版權衝突,迫使嘉禾與邵氏間展開一場官司戰也。

倘回顧過去,嘉禾《獨臂刀大戰盲俠》確是仿邵氏痕跡太明顯。然古往今來抄襲者於商業競爭中,哪怕事涉道德、法律問題,生存時所不可免也。圖為王羽演出《獨臂刀》。(電影截圖)

始終抄襲邵氏總非長久之計:於是嘉禾先大膽嘗試,禮聘李小龍加盟(嚴格說是合作多一些,即嘉禾與李小龍共同注資一家公司,蓋因以李小龍之地位,嘉禾得花不少於薪酬上也),闖出一片天下;至不幸李小龍去世,嘉禾頓陷困境,幸而過一年即1974年,成功招攬許冠文加盟,為嘉禾及時止血。接著尚有其他影星──舉例有洪金寶。

按許冠文加盟嘉禾是有一段背景:話說許本為邵氏演員,曾向邵逸夫提出請求一片之拍攝,被邵嫌劇本差拒拍;結果嘉禾見縫插針,把許冠文拉攏過來並開拍此片。而該劇本為《鬼馬雙星》,於當年亦破票房紀錄也。(電影《天才與白痴》截圖)

按嘉禾之一套經營本質是如此:注資大明星自組之小公司,以免去薪酬上之負擔。這種辦法早於1970年代盛行於好萊塢(下稱荷里活):本來荷里活普遍是邵氏一套,大公司形式經營,其製作彷彿工廠生產線,養著大群員工,不停拍攝影片。然長此以往成本是大問題:隨著1970年代電視興起,電影受到競爭,驅使荷里活採用更靈活方式經營。嘉禾與鄒文懷,正是參考此一經驗,以與邵氏平起平坐也。

作如是辦毫無疑問優點是省成本,然舊有一套其實亦不無好處:比如電影從業員工作會較穩定。倘在新制下除非是大明星,從業員分分鐘,只能打散工也。至於新人欲冒出頭亦不是不行,靠偶然也。

究其實凡事都是一體兩面:對大明星或大導演而言,於行業裡叫價能力高,新制固然是福音。倘名氣差一些,反而於舊制下才有生存空間:反正叫價能力就只如此,沒辦法也。

不論如何最後之結果是,一邊是邵氏沒法適應新制,堅持因循守舊,終不敵各競爭對手(他們普遍採用新制),黯然退出市場也。另一邊則是嘉禾因仿傚荷里活制度,越做越大,甚至衝出國際──能與荷里活合作也。

說到嘉禾於荷里活最成功之表表者,莫過於1990年代成龍主演之《紅番區》:於美國上映首周,即獲得逾千萬美元票房。(電影截圖)

至於嘉禾後來之狀況較多是自身之問題:港片市道不景尚是其次,或是鄒文懷本人於1990年代不務正業,在其他方面投資失利,使嘉禾深受牽連。而其他股東之去世亦使嘉禾喪失經營靈魂──以鄒文懷之年紀不是辦法,最後還賣盤,告老歸田也。

按現今嘉禾尚在經營當中未有倒閉:只是轉型成經營影院也。可是以香港市場之規模與狀況(嘉禾香港以外院線甚少,連中國內地之業務亦全數被賣走),其能久乎?天曉得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港產片興盛之動力

港產片到底是如何一回事?究其實其興衰與海外票房有很大關係:以香港本土市場當然不足以支撐,蓋香港市場太小也。一般而言倘香港本土票房有二、三千萬,已是相當不俗:何況還考慮到現今娛樂之選擇亦不貧乏也。 比如早於半世紀以前,港產片主要是賣去東南亞,包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