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6日 星期日

港產科幻先天難產——鐵甲無敵瑪利亞

先前第一篇電影專文為《英雄本色》,那第二篇?突然聯想到港產片有一部算是科幻片之表表者——《鐵甲無敵瑪利亞》。

當然說表表者只是限於香港:毫無疑問對很多人,根本對此片缺乏印象也。而且這不奇怪:正常而言拍科幻片對香港,太奢侈也。並非技術之問題:資金之匱乏也,而這,則是因為缺乏市場而已。

事實上,《鐵》片根本連賣埠亦說不上:翻查資料僅賣埠到台灣,而且在當地,亦沒什麼票房也。

《鐵甲無敵瑪利亞》海報,徐克作品兼任演員。(網絡圖片)


對於港產片缺乏科幻類型之問題,是涉及到科幻片之歷史、由來等方面。

按一般人對科幻片之印象不外於《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或說外星人、大怪獸之類也。另一方面亦似僅荷里活(下稱好萊塢),才能持續不斷有科幻片出品——其他國家諸如日本,或歐洲之法、德、意者,不是沒有,零星例子而已,且大抵慘淡收場,沒例外也。

背後原因不難明瞭:預算方面如何解決?製作科幻片一般需要尖端效果,才叫具質量,因之成本必高昂也。可是問題又在於,一旦拍出來後回報強差人意,又如何辦才好?高票房並非必然也。

根本上好萊塢是勝在所面向者,全球之市場也——日本以至法、德、意者,其電影通常不具備全球之號召力,頂多自己國內,才能有市場也。而能賣埠、面向全球之好處在哪?容易籌集資金也:於提升視覺效果方面,有米下炊也。

港產片同樣受限於市場規模:倘真要拍,一樣須踩鋼線也。

從舉世經驗看來,像科幻此等極為資金密集之題材,就只有好萊塢才有能力持續出品——好萊塢勝在所面向者,全球之市場也。(電影《侏羅紀世界:統霸天下》截圖)


綜觀《鐵甲無敵瑪利亞》一片,倘與港產片同類型者(只能說類似)相比,算是有些水準——或準確般形容,好萊塢B級水平也(最高者固然是A級)。比如拍機器人,確真像機器人;又或者佈景上,機器人基地看上去,尚算合符科幻世界之想像——翻查資料,原來是在舊日西環垃圾焚化爐取景也。

坦率說倘真是為拍科幻片而特意製作幾部機器人──注意並非一部半部,可想而知大負擔也。(電影《鐵甲無敵瑪利亞》截圖)

另一方面要在香港境內找到一個有科幻基地外觀之地方作佈景,究其實亦大不易──剛好有西環垃圾焚化爐(今已拆卸)取景可作權充也。(電影《鐵甲無敵瑪利亞》截圖)

當然如此考究不是沒有代價:甚至主要角色之一,要由導演徐克來演出也。不難想像其時處境與《英雄本色》雷同——都是拍攝時局限條件多多,只能盡力而為也。而且《鐵》片更差者是,連像話之明星亦請不起——至少《英雄本色》有周潤發、張國榮也。

由導演自己演出片中一個主要角色,好處是可省回一些片酬費用──從舉世經驗看,科幻片一般很少出動大明星來主演也。(電影《鐵甲無敵瑪利亞》截圖)

以概括之方式說,踩鋼線也——盡量在資源不足下拍出像話效果,甚需要勇氣也。


另一方面票房慘淡亦讓此片甚為尷尬:原來話說當年此片不但特意針對台灣市場,還是打算在當年農曆大年初一期間上映——視之為賀歲片也。可是發行時卻偏找不到檔期——被其他片擠佔,只有推到三月才上畫,自然觀者寥寥也。且應當指出,當年還是僅打算賣到台灣播放也。

這又牽涉港產片市場上之局限:要賣埠能賣到哪?比如文化差異問題,能不正視乎?北美市場之觀眾,受得住港產片之科幻題材乎?始終科幻片好萊塢已夠多也。而對亞洲周邊國家觀眾,倘港產片拍科幻,亦不免會拿好萊塢科幻片來比較:如此比較固然不合理,觀眾就是如此刻薄也。

按其實倘以劇情論,《鐵甲無敵瑪利亞》遭到票房失利委實相當惋惜:或說故事沒甚新意,至少尚有些完整性也。(電影《鐵甲無敵瑪利亞》截圖)

亦大概因此片之失敗,日後港產片亦不再見科幻類型——就筆者所見,確如是也。


而倘進一步說,常說港產片粗製濫造,不是缺乏根據:只要預算一吃緊,必如是也。這好比三色台之連續劇——其質量不堪入目,難上枱面,追本溯源,吝嗇之結果也。像話之作品必然是需要大量投入:企圖以小搏大從來是踩鋼線,還要是慘淡居多也。

另一方面倘不能解決市場之問題,哪能爭取更多預算?枉然也。可是全世界又哪有另外例子一如好萊塢?好萊塢之情形,特殊情況也:誠獨一無二也。

2025年1月2日 星期四

英雄本色——局限條件下之奇蹟

倘寫個別電影該找哪部下手?大概先寫《英雄本色》:可是坊間已有不少對此片評價之文章,那本篇又從何下手?綜觀各篇,眾說不一,卻鮮有從商業角度看者:或筆者就以商業角度為重點也。


以今天角度看多少是馬後炮——究其實《英雄本色》於上映前後,是一致遭看淡,認為不可能大收也。何以不看好?有說此乃翻拍作(翻拍自1960年代同名電影),有說故事缺吸引力,又有說主演組合號召力差——舉例周潤發於當時,被嘲票房毒藥也。至於後來票房大爆發則是另一回事——不止香港,倘是賣埠,以南韓為例,甚至迄今為最賣座之港產片也。

既如此則不難判斷拍攝時,預算亦頗受限——好像說成本五百萬,而哪怕以當年,大有同情分之色彩也(於當其時拍攝成本過千萬平常事也)。要在預算受限下拍出水準,可想而知,踩鋼線也——現在通常說《英雄本色》具荷里活(下稱好萊塢)B級片水平(最高者固然是A級,即大片也),嚴格說來,不算是褒獎也。

有些誇張說法是當年,就連電影公司老板亦欲燒燬《英雄本色》之劇本,彷彿人見人厭般——或真實情況是,老板乾脆拒絕投資,免得賠大本也。(《英雄本色》電影截圖)


事實上看回《英雄本色》全片亦已看出些端倪:比如不少畫面是在台灣拍攝,明顯是一開始,劍指台灣市場也。台灣市場很大乎?起碼於當年確是重要非常:於當年台灣當地對觀影之需求,委實龐大,以致常從香港,不停購買影片放映也。幾近所有港產片都有國語版本,正是如此原因——在筆者看來那些國語片國語水準都頗參差,台灣觀眾聽得懂即可也。

只是很可惜台灣市場究其實亦不大——以人口論,僅多香港幾倍也。如此規模顯然是支撐不起好萊塢A級製作——就算B級亦勉強也。不難理解當年徐克、吳宇森是很大勇氣:能夠踩鋼線成功,值得肅然起敬也。

舉凡人和事都是時代之產物,就連《英雄本色》亦是:不論拍得多出色,亦特意到台灣取景,蓋因在當年,台灣市場對港產片而言,重要非常也。(《英雄本色》電影截圖)


由此即引申出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倘要港產片拍出水準,所需做者是要有足夠預算。而龐大預算則建基於面向之市場有多大:只做香港市場固然難以保持作品質量。就算有賣埠,賣埠到哪?傷腦筋也。

港產片日後之失敗正是如此原因:按過去港產片絕大多數都是賣到台灣市場,包括《英雄本色》。且於當時以台灣市場之好景,亦使香港片商缺乏動機另攻其他市場以分散風險——人性總是如此,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也。

到底《英雄本色》最著名者是什麼?那就是周潤發他們身穿一束大外套,戴墨鏡,然後手持自動步槍,非常廉價之造型設計也。(《英雄本色》電影截圖)

當然專攻其他市場亦非必然安全:比如入好萊塢整體成績寥寥,頂多靠功夫打出些眉目也。文化差異之問題非說克服就能克服:舉例有些故事情節,非歐美觀眾能看得懂也。

就以周潤發作例,其人日後在好萊塢究其實並沒創出什麼成績:大抵是好萊塢不需要周潤發此等演技派,且同類演員在好萊塢,亦委實太多也。(《英雄本色》電影截圖)


按人本是時空之產物:哪怕死物亦是。倘論宿命,港產片最後崩潰收場是必然之結果。尤其是港產片到底憑什麼取勝?從過去經驗看來,找出來者亦不多:比如有功夫,然之後?舉目四望,無也。死攻台灣於港產片全盛時期,亦是選擇有限:從生存角度說,說要有憂患意識警惕自己,很容易,真能做到乎?

按找出自己優勢發揮出來,說就容易:於舊時港產片全盛期,正是在不斷嘗試下斬獲不多,只有死攻台灣市場尚能一拚也。(《英雄本色》電影截圖)

說回《英雄本色》,能刷出一個高度事實已難能可貴:主要是故事本身有空間,拍出好萊塢式水準,且在局限條件不少下也。其他作品則沒如此命水:很可能本身就吸引不到賣埠觀眾,且即使有,倘只面向一些小規模市場,亦難獲更多預算也。港產片一向被認為粗陋,必然也。


於局限條件下要創造出成就,從來大不易也。

紅番區——入鄉隨俗之智慧

說到港產片打入荷里活(下稱好萊塢),李小龍該是較早者——從知名度來說也。然即使如此,歷年以來成功立足於好萊塢之華人委實寥寥——重點是需求之問題,蓋對好萊塢,有非用華裔不可之理由乎?除非是功夫明星──成龍該是代表也。 當然愛不愛看成龍是一回事──可是於歐美,成龍之受歡迎程度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