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1日 星期五

世界各地電視談

到底世界各地電視市場是如何?這究其實不一而足:然多數情況下,是某一電視台為龍頭佔較多收視率,而競爭對手,則往往收視不多也。

舉例英國一直是BBC獨佔鰲頭——一般佔四分一收視也。而其他電視台則最多一成——好些倘能獲2%收視率,謝天謝地也。

又如法、德,收視率最高之電視台,亦是約佔四分一收視——其他則勉強一成也。

按在英國,BBC光一個頻道,即已獲得約兩成收視:而其勁敵為ITV,則一般不逾一成收視,蓋尚有其他競爭對手在也。(維基百科圖片)

美國之情況則是基於市場夠大,由三家電視台寡頭壟斷:當然小型電視台亦有突圍之空間也。

長期以來美國是由三家電視台壟斷美國電視市場,分別為美國廣播公司(A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和全國廣播公司(NBC):第四大則為霍士電視台,可是其經營比較吝嗇,不但缺乏日間節目,甚至新聞報導節目亦寥寥也。(維基百科圖片)

電視台之所以呈一台獨大之勢,大概是出於觀眾之收看行為、習慣:對很多人說,倘各人收看之頻道不同,彼此難有談資之話題也。且信任亦是問題:大多觀眾比較相信大台多些,蓋信譽較有保證——當然節目質量如何,另一回事也。


因之對於小台,如何以低成本爭取收視,為關鍵之所在:於予觀眾新鮮刺激之餘,顧及資源之限制也。就像著名遊戲節目「百萬富翁」,即由英國小型電視台播出——當年還打贏BBC,以弱勝強之典範也;其後節目版權又於世界各地專賣予小台——把宗旨貫徹到底也。

像百萬富翁此等節目究其實頗廉價:隨便搭個佈景找些家庭觀眾充撐場面,問一些常識性問題,即可也。且家庭觀眾則可靠發售入場券當是幫補收入:連同廣告贊助所獲進賬,對照成本,頗划算也。(網絡圖片)

從商業世界說,所謂創新往往是靠小型企業:大企恃著資源豐富,凡事毋須絞盡腦汁,甚至吃老本亦可也。比如主流科技公司於行業裡,是專收購其他公司之專利據為己有:而那些專利,一般小企所研發也。大企不是沒資源,只是缺乏足夠動機自家研發而已。而小企又何以積極搞研發?沒老本可吃,只有另闢戰場也。

反映在電視行業,即以三色台而言,頂多就有獎門人:單純販賣低級趣味,甚至胡抄一遍,算什麼創新哉?其他如BBC之類,其節目,同樣不見得如何具創造力:哪怕節目風格數十年如一日,沒所謂,就當是自身形象如此也。

一般人們很難會把《獎門人》系列視作創新之例子:主要是抄襲其他國家之節目,然後低級趣味化,如此而已。(維基百科圖片)


正因如此,製播分離對於世界各地之電視界,為必然之趨勢:論正常電視台一家,是不可能想出如此多新穎橋段,而是需廣納百川也。而如何廣納百川?就是靠外判製作公司製作節目,由電視台買來播放:這些製作公司一般規模不大,然正因人少,經營較靈活,對新意念才沒那麼排斥。倘是大企,則是另一回事也。

而電視劇之製作正正就是外判典型:很多具水準之製作都是如此而來。靠電視台自己製作連續劇,缺點是水準不會好:正常電視台是大企,而大企,則不免有官僚作風之問題也。何況成本亦是關鍵:製作連續劇肯定是各種電視節目中最昂貴者,從商業角度說,自家製作,不划算也。

甚至連非戲劇之類亦有不少外判例子:比如一些真人實境秀正是也。

倘以《ER》為例,其本身是一家製作公司收購了美國當地一位醫生日記之版權,經過改編而成:而為拍此劇,製作方還特意找來一家醫院棄用大樓作佈景。如此一來,可想而知頗波折也。(電視劇《ER》截圖)

而與電影一樣,外判電視節目亦是類似邏輯:有收視才能繼續製作,否則做不下去也。連續劇倘受歡迎,往往可以第二季、第三季、第四季⋯⋯無窮無盡亦可也。於歐美已有好些連續劇是一拍幾十年成為長壽節目——往往三、四十年般也。甚至有些截至成文為止,尚未停歇製作也。

一般歐美連續劇是可以做很多季——一拍再拍也;而亞洲人則大多彷如即棄木筷子般,拍完即拍另一部劇——好聽些是推陳出新,然性質上,粗製濫造也。

至於失敗之製作,其監製,就彷如Michael Cimino般下場——找不到人投資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紅番區——入鄉隨俗之智慧

說到港產片打入荷里活(下稱好萊塢),李小龍該是較早者——從知名度來說也。然即使如此,歷年以來成功立足於好萊塢之華人委實寥寥——重點是需求之問題,蓋對好萊塢,有非用華裔不可之理由乎?除非是功夫明星──成龍該是代表也。 當然愛不愛看成龍是一回事──可是於歐美,成龍之受歡迎程度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