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7日 星期六

三色台失敗之軌跡

按個人一直不欣賞三色台之一套:揆諸國際,電視台甚眾,卻未見有類似三色台之例子也。甚至可直白形容:三色台為大食之恐龍,且還是大怪獸,古怪突兀也。

不難預見如此一來,三色台於一個競烈競爭之市場裡,是很難生存:倘把市場比喻為生態,此一大怪獸,得要消耗巨量食物,破壞生態平衡也。要知道需多少生意才能滿足三色台之胃口?一旦生意找不夠,沒落難免也。

究其實三色台衰落之因子,早於1994年即已種下——且過程中,積重難返也。

按揆諸實際,一家大機構通常是難於管理:以三色台而言,體現在人事架構流於臃腫。亦因此三色台各種內部人事糾紛,誠不絕於書也。(維基百科圖片)


此中重點之一正是造星失敗:按三色台全盛時期最廣為人知者,造星也。然正因造星太強、太過,導致人才過剩:新一代從三色台訓練班走出來,必然發現全台人員過多,要上位,難也、難也、難也。

此間一個直接觀察是三色台培養出來之明星中,通常是1960年代出生者比較紅——皆1980年代加入三色台訓練班入行也。而生於1970年代者則大體是1990年代才出道:偏偏正是於此一年齡層,三色台鮮有藝人跑出,蓋因適逢人太多,競爭激烈,只能鬱鬱不得志也。

按於1990年代起於周邊地區,比如日、韓甚至中國內地,1970年代年齡層,已明星一大堆也。三色台於面對這些競爭時,尚能飯否?只吃老本,說不通也。

通常少有人指出者是,古天樂剛於三色台出道時,是有點鬱鬱不得志:話說三色台翻拍《神鵰俠侶》以古作男主角時,收視是遭到滑鐵盧。亦因此使日後由古天樂任男主角之劇集,被安排於非黃金時段首播。當然好在其間古獲得大量電影演出機會,繼而全身投入影圈——有點像醜小鴨之故事,惟那是後話也。(電影《竊聽風雲》截圖)

這對三色台都頗為致命:倘某一年齡層明星出現人才斷層,在競爭上敗退後,日後恢復捧新人時,效果大打折扣也。而此中重點在於:培養明星之能力退化也。另一方面從商業角度說,失去之市場一旦要收復,通常成功機會不大──全世界例子無數也。


而另一重點則是香港營商成本,自1990年代起已大大提高:按三色台固有一套不免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於營商低成本之年代,還可任性,長遠尚能否?

這是少有人提及之觀點:應當指出正於1990年代開始,很多國家之電視台已陸續實行製播分離。所謂「製播分離」概言之,就是電視台把節目製作外判,自身負責播節目也。而其中尤以戲劇類為表表者:一般為最耗資源者,節流主要之矛頭也。省成本固然是動機:正常做生意者,是決不會容忍長期高成本也。

對三色台是何影響?按對於曾把製播合一發揮得淋漓盡致之三色台,要轉型,可能乎?得很大震盪也。不是想不想改之問題,而是工程太龐大也。

於是看似冥頑不靈之三色台,於海外市場,乃只有節節敗退——僅守住香港市場也。可是以香港市場之小,能如何作為哉?乃只好馬馬虎虎、得過且過,甚至偷工減料也。

按自1990年代起,全世界各電視台一般不自製連續劇:為省成本,通常一如美劇《ER》般,交由專業製作公司拍攝也。(電視劇《ER》截圖)


究其實哪怕撇開製播分離之影響,三色台市場喪失亦是必然:事實上三色台很多節目製作都不算一等一——甚至可說一敗塗地。比如很多傳統資訊節目,資料錯漏百出,屢有發生也;而新聞亦只是基於電視台發牌制度所限,而不得不做:其專業性不佳(一般被譏「事事旦旦」),亦誠眾所皆知也。

而素來三色台惟一較有口皆碑者為劇集:可是如前篇有述,三色台劇集主要賣點就是誇張、煽情,說不上製作嚴謹也。對觀眾說,三色台劇看得多,很易感到厭倦——非人人受得住也。

按一向以來三色台主要靠把劇集賣埠,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其缺點顯而易見,那就是有文化差異之限制在。當其他國家、地區製作水平大大提高時,衝擊三色台自不可免也:比如哪怕北上神州,香港製作水平與內地比,早已相形見絀也。

於1990年代節節敗退難以挽救後,賣弄低級趣味即成為三色台一大特色:舉例早於1992年三色台即聘用曾志偉主持一系列綜藝,以胡鬧見稱,比如《獎門人》系列。而《獎門人》系列,日後還竟成為三色台長壽節日也。(維基百科圖片)


大體三色台本來就是一家個人色彩極濃之電視台——充滿邵逸夫風格也。而這正是三色台與世界各地電視台所不同之處——其他國家之電視台於形象上,普通不過而已。只是一旦邵逸夫不在時,三色台尚是三色台乎?何況還時不我予:三色台過去之成功較諸今天大環境,已沒參考價值也。

特別是互聯網之發展不但衝擊電影,亦衝擊電視:就算電視台有優質節目亦難以挽狂瀾,何況三色台,本來就不以出色節目見稱也。

2024年9月2日 星期一

三色台真正全盛期

嚴格說來三色台最頂峰,該是1980年代:具體就是1982-93年期間。這段期間有何特別?比如培養出大量影視明星——對比下,至少近廿年盡皆尷尬也。又如市場開拓甚至遠達北美:當時有說法是,只要有華人之地方,即有三色台也。反之現今如何?恐連北上亦碰壁也。

究其實三色台此局面既是空前,亦是絕後:不管是三色台或其競爭對手,複製此一成功是不可能,蓋天時地利之配合,至關要緊也。


這階段可以由利孝和逝世說起:話說於1980年中掌舵三色台之利孝和,突然在家心臟病發去世。三色台一時間出現真空:同為股東之一之邵逸夫,藉機接掌。且不止此也:利孝和夫人與利孝和之子女,甚至皆被擺在一邊——以子女當時之年紀,不算孤兒寡婦,可是從此他們於三色台之地位,象徵性質居多也。

自自然然整個電視台換上另一面貌:既為一朝天子,自然就一朝臣,而經營策略上,當然有別於前朝也。

大概是邵逸夫出資不及利孝和多,因之於三色台壯大之階段,較多由利孝和主導一切。亦因此早年三色台與後來邵逸夫主政年代比,兩回事也。(網絡圖片)

於丈夫利孝和病逝後,利孝和夫人大部分時間持有三色台股量,約在3-4%左右。而她似對丈夫之生意不太熱衷:其中有不少已於繼承丈夫遺產後變賣掉,然三色台,則剛好是例外也。(網絡圖片)


按邵逸夫色彩最濃之一筆正是大舉造星:最典型者為劉德華,捨此還不勝枚舉也。

倘綜觀劉德華生平,可謂是由廿歲紅到老:事緣劉於廿歲前加入三色台,被三色台揀中,主演一部曰《獵鷹》之劇集。而且尚不止此:劉德華還一炮而紅也。(電視劇《獵鷹》截圖)

這有什麼不同?按利孝和年代三色台所任用之藝人,很多不具偶像色彩:舉例周潤發,通常不會被視為偶像派也。而捧星素來亦是邵氏重要一環:邵逸夫究其實是把邵氏之一套套在三色台裡,而這在利孝和年代,反而沒操作空間也。

而於這段期間捧出來之明星尚有一大特點,那就是在電影圈能佔得一席位:邵逸夫以電影之思維經營電視台,自然是此等風格也。於電影全盛時期,這確實是大助益也。

按張國榮人生最風光年代亦是在三色台渡過:其加入三色台時適逢邵逸夫剛掌握三色台大權。以至及後張國榮紀念特輯如雨後春筍般推出,一般認為以三色台之片段,較能展現其風光一面也。(電視劇《儂本多情》截圖)


又如連續劇方面亦另有風格:比如尚有些男人色彩之作品。那何也?純粹方便造星也。當然亦繼續有女人作品:以方便力捧一些花旦也。

不過究其實更濃重之特色是誇張之演繹。什麼意思?比如《大時代》最廣為人知之橋段是丁蟹「掟仔落街」:一般而言當人炒股失敗而欲自殺,直接跳樓即算,豈會把自己孩子拖下水?可是不合邏輯之橋段,正好為三色台宣傳之工具也。

按於1982-93年間不少作品,是以演員誇張演技見稱:三色台主打賣點也。深究其由是三色台本身每年已要投入數以幾十億計資金,才能維持營運——此中甚至尚有相當部分,不涉節目製作也。如此一來能提供給戲劇拍攝者,亦不免會緊絀:於其他國家,戲劇拍攝通常是外判,而獨立製作公司,一般倒有空間提升畫面質感、故事內容方面也。

按於三色台史中是不能忽略萬梓良:其人是於演戲生涯中獲邵逸夫招攬、提拔,於劇集《流氓大亨》以誇張演技轟動海內外。而其人之演技,還於當時對三色台拍劇產生深遠影響:正是靠演員極為投入之演技,邵逸夫之版圖還幾乎深入全球──當然主要集中華人社區也。(電視劇《流氓大亨》截圖)

倘回顧回,《大時代》丁蟹「掟仔落街」一段究其實是不合人之行為邏輯:可是對三色台而言,管它合邏輯與否,反正就是這些怪異賣點,才方便宣傳也。而不高尚,還是三色台素來所標榜也。(電視劇《大時代》截圖)


換言之就是三色台劇內容質量差,是必然,亦難以去批評:三色台自己從不以此標榜,蓋太破費也。反而以誇張作賣點才是核心:哪怕為人詬病,乃乾脆厚面皮,反正於那年代,尚能開拓出天地也。

尤其對資深觀眾說,《大時代》一劇所產生之影響是「丁蟹效應」之說法:到底如何解釋現象不重要,重要是劇中對股票市場之敘事,能反映多少真實來?或者當年大可把焦點放在丁蟹一家:講述丁蟹一家之種種幕後交易、違規操作,如何導致他們一家陷入絕境。一旦如此,故事乃更深刻些也。(電視劇《大時代》截圖)

紅番區——入鄉隨俗之智慧

說到港產片打入荷里活(下稱好萊塢),李小龍該是較早者——從知名度來說也。然即使如此,歷年以來成功立足於好萊塢之華人委實寥寥——重點是需求之問題,蓋對好萊塢,有非用華裔不可之理由乎?除非是功夫明星──成龍該是代表也。 當然愛不愛看成龍是一回事──可是於歐美,成龍之受歡迎程度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