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說來該是如此:第一階段為1970年代,屬電視台草創階段;接著為1982-93年,為電視台發展真正高峰;再之後為1994年以後,隨年而一敗塗地也。
話說於1967年11月19日三色台創立時,並非邵逸夫獨力創辦,而是邵與另一夥伴曰利孝和合資。利孝和是何許人?其人本身擁有大量銅鑼灣物業——比如今天以利園為首之多幢辦公大樓,以至昔日利舞台,皆是利孝和家族所擁有也。且尚不至此:三色台一成立,掌舵人甚至不是邵逸夫,而是由利孝和出任首屆董事會主席,直至利氏去世為止。
![]() |
圖左為利孝和(1910-1980),三色台首屆董事會主席;旁邊則為其妻利陸雁群(1925-2022),人稱利孝和夫人也。(維基百科圖片) |
![]() |
利孝和家族本身擁有大量物業,大多位處銅鑼灣:其中即有利舞台,於1973年首屆香港小姐舉行時,正是在利舞台舉行。而隨著社會、文化變遷,於1991年,利舞台被重建為利舞台廣場,為新式辦公大樓也。(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
按先由利孝和主導三色台一切,大概是因本身以利氏出資最多;另一方面於當年,電視為新興行業——到底三色台是龍還是蟲,於當其時,難預料也。邵逸夫大抵是靜待而動:當三色台發展有些眉目,再大展鴻圖亦未遲也。
而正因電視是新興行業,於那年代,三色台相對亦寬容各種創作——只要是政府政策下所容許,都不是問題也。擺在今日電視行業因各方面模式都成熟,反而不容忍新元素——莫說三色台,舉世絕大多數電視台,都是作如是觀也。
![]() |
倘於今天,拍攝金庸作品往往被嫌缺乏新意,然半世紀前卻是創新與突破:比如三色台首都金庸作品為《書劍恩仇錄》,先由著名填詞人黃霑建議拍攝金庸劇,並由其人穿針引線,為三色台購買版權,而三色台則決定選此清裝為開山之作也。(電視截圖) |
竊以為當年三色台最終能確立江湖地位,是因成功爭取女性觀眾:一般鮮有人能指出,然揆諸實際,電視此等東西是坐在家中收看——多數情況是如此也。而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內:男人看電影,女人自然看電視也。再看回世界各地:贊助電視廣告者通常不外乎肥皂、洗衣粉、洗潔精之類——家頭細務所必須也。
![]() |
回顧過去三色台連續劇一貫套路,尤其在1970年代,通常是以女人作主軸,配以英俊小生以討好女人。這與電影大異其趣:電影反而是男人為故事核心,女主角通常是美艷那類型。圖右為朱江,於1970年代,即專以英俊小生身份主演多部連續劇也。(電視截圖) |
![]() |
又以1982年《星塵》作例,以幾位女明星之生平作故事內容,何嘗不是用來討好女人?(電視海報) |
![]() |
按三色台英俊小生中亦不得不提謝賢:本為電影明星之其人,於1970年代即加入三色台任多部連續劇男主角。三色台是何意圖?為討好女性觀眾也。(電視劇《千王群英會》截圖) |
這是競爭對手所未能判斷出:就算發現到,或後知後覺,或有企業文化包袱,諸如此類,於三色台佔得先機以後,只能被動,難以開創新局也。比如:可以定位作男人台,可是男人既然不是電視觀眾主力,收視再高亦是有限度也。
按當男人台好處是節目質量會高一些:從商業角度,收視不夠高,電視台之發展自然受局限也。
放諸今天三色台亦是同一套路:舉例劇集,一般女人作題材;而電視台全台幾千,卻是陰盛陽衰——女人多於男人也。而這些女藝人,甚至多是「卡哇伊」那類型——女人通常都喜愛看上來可愛之東西,貪過癮也。
故此三色台節目質素差根本是必然:重點不在節目品質,女人肯買帳即足也。
![]() |
按幾十年來三色台劇往往會起用一些看上去「卡哇伊」之女孩子出任不同大、小角色,比如演主角妹妹之類:最著名者為楊羚,常在三色台劇出演各主角之妹妹。對諸其他國家和地區,三色台可算異類也。(電視劇《大時代》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