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0日 星期五

三色台基礎靠女人

到底三色台是如何之一回事?這實難用三言兩語即可概括:是有不同發展階段,並非從一而終,都是同一面目也。

具體說來該是如此:第一階段為1970年代,屬電視台草創階段;接著為1982-93年,為電視台發展真正高峰;再之後為1994年以後,隨年而一敗塗地也。


話說於1967年11月19日三色台創立時,並非邵逸夫獨力創辦,而是邵與另一夥伴曰利孝和合資。利孝和是何許人?其人本身擁有大量銅鑼灣物業——比如今天以利園為首之多幢辦公大樓,以至昔日利舞台,皆是利孝和家族所擁有也。且尚不至此:三色台一成立,掌舵人甚至不是邵逸夫,而是由利孝和出任首屆董事會主席,直至利氏去世為止。

圖左為利孝和(1910-1980),三色台首屆董事會主席;旁邊則為其妻利陸雁群(1925-2022),人稱利孝和夫人也。(維基百科圖片)

利孝和家族本身擁有大量物業,大多位處銅鑼灣:其中即有利舞台,於1973年首屆香港小姐舉行時,正是在利舞台舉行。而隨著社會、文化變遷,於1991年,利舞台被重建為利舞台廣場,為新式辦公大樓也。(圖片來源:Uwants討論區)

按先由利孝和主導三色台一切,大概是因本身以利氏出資最多;另一方面於當年,電視為新興行業——到底三色台是龍還是蟲,於當其時,難預料也。邵逸夫大抵是靜待而動:當三色台發展有些眉目,再大展鴻圖亦未遲也。

而正因電視是新興行業,於那年代,三色台相對亦寬容各種創作——只要是政府政策下所容許,都不是問題也。擺在今日電視行業因各方面模式都成熟,反而不容忍新元素——莫說三色台,舉世絕大多數電視台,都是作如是觀也。

倘於今天,拍攝金庸作品往往被嫌缺乏新意,然半世紀前卻是創新與突破:比如三色台首都金庸作品為《書劍恩仇錄》,先由著名填詞人黃霑建議拍攝金庸劇,並由其人穿針引線,為三色台購買版權,而三色台則決定選此清裝為開山之作也。(電視截圖)


竊以為當年三色台最終能確立江湖地位,是因成功爭取女性觀眾:一般鮮有人能指出,然揆諸實際,電視此等東西是坐在家中收看——多數情況是如此也。而一般是男主外、女主內:男人看電影,女人自然看電視也。再看回世界各地:贊助電視廣告者通常不外乎肥皂、洗衣粉、洗潔精之類——家頭細務所必須也。

回顧過去三色台連續劇一貫套路,尤其在1970年代,通常是以女人作主軸,配以英俊小生以討好女人。這與電影大異其趣:電影反而是男人為故事核心,女主角通常是美艷那類型。圖右為朱江,於1970年代,即專以英俊小生身份主演多部連續劇也。(電視截圖)

又以1982年《星塵》作例,以幾位女明星之生平作故事內容,何嘗不是用來討好女人?(電視海報)

按三色台英俊小生中亦不得不提謝賢:本為電影明星之其人,於1970年代即加入三色台任多部連續劇男主角。三色台是何意圖?為討好女性觀眾也。(電視劇《千王群英會》截圖)

這是競爭對手所未能判斷出:就算發現到,或後知後覺,或有企業文化包袱,諸如此類,於三色台佔得先機以後,只能被動,難以開創新局也。比如:可以定位作男人台,可是男人既然不是電視觀眾主力,收視再高亦是有限度也。

按當男人台好處是節目質量會高一些:從商業角度,收視不夠高,電視台之發展自然受局限也。


放諸今天三色台亦是同一套路:舉例劇集,一般女人作題材;而電視台全台幾千,卻是陰盛陽衰——女人多於男人也。而這些女藝人,甚至多是「卡哇伊」那類型——女人通常都喜愛看上來可愛之東西,貪過癮也。

故此三色台節目質素差根本是必然:重點不在節目品質,女人肯買帳即足也。

按幾十年來三色台劇往往會起用一些看上去「卡哇伊」之女孩子出任不同大、小角色,比如演主角妹妹之類:最著名者為楊羚,常在三色台劇出演各主角之妹妹。對諸其他國家和地區,三色台可算異類也。(電視劇《大時代》截圖)

2024年8月2日 星期五

影市男女之分別

有人曾言電影是男人之專利,當真乎?倘討論此一題目,弄不好或會有性別歧視之嫌。然問題是倘事涉現實,該作何辦?況且從種種角度看來,這亦非全錯也。

竊以為如此看法大概是出於「男主外,女主內」之觀念:電影一般是外出才觀看,而此點上,男人之世界也;反之電視劇通常是安坐家中收看,而女人在料理家頭細務之同時,順道開電視收看連續劇,順理成章也。

舉一例子:自1970年代許氏兄弟出道以降,其作品之故事不外乎圍繞幾個男士之間之交手、矛盾,反而偶有女士參演,多配角性質也。(電影《天才與白痴》截圖)

尚有是李小龍:想必以李之作品性質,不會是女性觀眾之喜好也。(電影《唐山大兄》截圖)


亦因如此,電視劇在內容上,質量一般不如電影:亦的而且確,女人之故事大體不外乎爭男人、爭風吃醋之類——大多劇集是如此內容也。除非寫些爭權、爭利之類,故事才有條件寫出深度——比如《三國演義》、《雍正王朝》之類觀其內容,肯定遠勝於婆婆媽媽之《還珠格格》也。

然偏偏又不幸,男人味道較濃之作品放諸電視劇,就會較為尷尬:一般女人沒興趣欣賞也。相反在電影世界,像《英雄本色》、《龍虎風雲》一類型作品,主演者還幾乎沒女人:予女人觀看,女人或感不舒服也。可是另一方面,《英雄本色》、《龍虎風雲》在內容上,肯定比一般電視劇優勝得多也。

通常少人指出者是,三色台劇集內容傳統是以女士為主軸:就如1982年有部曰《星塵》,其故事是以真實女明星之生平改編(涉及好幾位),可是如此內容會有什麼營養?只能流於花邊也。(劇集《星塵》截圖)

按1987年周潤發演出兩部作品:《秋天的童話》和《龍虎風雲》。其中前者比較女性化,而劇情上並沒什麼結構可言,反不及後者寫得簡單之餘又乾淨俐落也。且應當注意者是,《龍虎風雲》幾乎是沒女演員參演也。(電影《龍虎風雲》截圖)


話說在美國,早於電視崛起之年代,電視劇通常會是某一產品冠名贊助——肥皂是也。而肥皂者,女人照顧家庭時所用也——一般肥皂生產商在宣傳肥皂產品時,為求精準營銷,乃向電視劇播放時段埋手也。

稱電視劇作「肥皂劇」,亦是如此而來——多少是有貶義,意指內容上不堪入目也。

按其實不但肥皂,比如什麼清潔劑、洗衣粉之類,亦是贊助電視劇之常客也。(網絡圖片)

現在亞洲各地有不少人收看韓劇,然究其實,韓國很多連續劇都是針對女性觀眾而拍:於內容上,其實皆流於淺薄也。就以筆者看來迄今韓劇只有一部較為像話,為《村莊》——且個人認為,劇情上有點質量其實僅偶然也。

事實上當回顧過去,電視劇對電影之最大影響,莫過於拉走大量女性觀眾:正常對女士說,倘只是留在家裡就可收看時,何必特意外出觀影哉?多此一舉也。

按韓國之電視劇以至韓貨究其實,賣點都比較偏向女性:可如此一來,格調與檔次整體差得多。反映在劇集上,鮮有具質量之故事也。(韓劇《村莊》截圖)


進一步說,女性在電影圈大體少有傑出例子:歷年以來專以女人作題材之電影,或女人執導者,通常是沒票房。演員方面則請恕筆者淺陋,亦不見有女演員是票房保證——綜觀世界各地,票房保證者,清一色男演員也。

反而電視劇女演員才有發揮空間:於世界各地,女演員當收視保證倒有不少例子也。又或者任編劇、編導:通常韓劇最明顯也。

倘舉香港作例子,非汪明荃莫屬:年青時代於三色台,即已為收視保證也。(劇集《千王群英會》截圖)

紅番區——入鄉隨俗之智慧

說到港產片打入荷里活(下稱好萊塢),李小龍該是較早者——從知名度來說也。然即使如此,歷年以來成功立足於好萊塢之華人委實寥寥——重點是需求之問題,蓋對好萊塢,有非用華裔不可之理由乎?除非是功夫明星──成龍該是代表也。 當然愛不愛看成龍是一回事──可是於歐美,成龍之受歡迎程度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