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到底《縱橫四海》有何特別?拿《英雄本色》比較,水準其實雷同——同樣具荷里活(下稱好萊塢)B級片水平,所不同者是《縱》片多出一份異域風情,蓋因《縱》片是特意遠赴法國拍攝也。
![]() |
《縱橫四海》海報,上頭明確標明吳宇森作品。(網絡圖片) |
之不過亦應當指出《縱》片是有美中不足之處:比如描述法國流於片面,諸如酒莊、美酒佳餚,或香水、巴黎聖母院之類也。而故事之主線是偷名畫——說油畫為法國之名片實不為過,只是作為故事核心,無必要多加批評也。
![]() |
茲舉一例:《縱橫四海》有好幾段畫面是與葡萄酒有關,甚至有周潤發等主角品嚐美酒之橋段──假定法國美酒遍地也。(《縱橫四海》電影截圖) |
對此這不過是作為人,對某一事物認知之局限:比如對亞洲人而言,對法國以至整個歐洲之認知,恐局限於美酒、香水、藝術品之類。而倘是德國則還糟:對亞洲人,恐除平治車,想不到其他也。又或其他地方亞洲人更缺乏概念:舉例一說非洲,只聯想到大沙漠、大草原,獅子、老虎、長頸鹿之類也。
當然歐美人士亦好不到哪裡:一說中國只想到功夫,沒其他;說日本則片面說武士道——當好萊塢炮製《藝伎回憶錄》,就有日本人批評好萊塢不了解何謂日本文化也。至於東南亞則更無概念:只想到陽光與海灘也。
![]() |
又例如:片中有一段是周潤發等主角開著古董跑車於海濱城鎮漫遊──看上去,似旅遊多於拍片也。(《縱橫四海》電影截圖) |
按此等認知上之局限所帶來之影響是:賣埠時,外地觀眾覺怪異也。尤其是法國人,只感到港產片或亞洲人對法國之認識,淺薄得很也。文化差異始終會對電影之輸出有所限制——好萊塢電影不少內容上,與美國當地民情無關也。
而另一方面《縱橫四海》以法國作背景,亦只限全片前半部——後半段反回到香港也。這有什麼問題?究其實此後半段,倘同樣留在法國拍攝,則故事依舊成立,且在筆者看來,效果更佳也。
很可能是預算之問題:全片前半段有部分剪接位,明顯一看是返回香港才拍,且扮作像在法國一邊也。自然而然不好處就是,全片異域色彩要打一大折扣也。
![]() |
這是其中一個例子:片中一段海濱碼頭槍戰一幕,大概本是法國拍好,只是為求更佳效果,返回香港後再補拍也。(《縱橫四海》電影截圖) |
思前想後這又是港產片之局限:去到遙遠之地方拍片取景,不免流於破費也。
![]() |
個人其實是不太喜歡《縱橫四海》後半段於香港拍攝:看出去效果不全面,老是有點缺陷似,只是考慮到預算之壓力,沒辦法也。(《縱橫四海》電影截圖) |
按其實取景此回事不是說一定很昂貴,端視選擇什麼地方,或拍之場數:比如倘選東南亞國家相對容易些,當地生活指數又低,成本控制上亦較輕鬆也。甚至於1970年代,港產片拍古裝還是於韓國取景——貪當地古跡、山景看似中國山水畫般。且不同於現今:當年韓國相應落伍,成本上亦同樣划算也。
![]() |
於1979年真有一部古裝電影是特意走到南韓取景,那是《山中傳奇》:主要是講述一個聊齋式之故事,而為增強畫面效果,導演乃不得不選擇取景於韓國也。(《山中傳奇》電影截圖) |
反之倘遠至萬里以外例如歐洲,則的確貴得要命:何況歐洲生活指數整體高也。美、加亦是:於舊時很可能,大製作才遠赴當地取景也。
這與荷里活(下稱好萊塢)比當然是個劣勢:對荷里活說,就算遠赴亞太地區、東南亞這些地區拍攝,因作品能賣埠至全球,預算容易獲更多也。
傳統上港產片專於亞洲周邊國家取景,尚有一大因由,那就是港產片大多作品,都是銷向亞洲各大院線上映:既如此,則無謂想太多也。最起碼,皆為當地人熟悉之景致:比如泰國取景,泰國人覺親切也;到日本取景,哪怕尚未夠正宗,起碼有實景在也。
而且亞洲國家一般不具備有放眼世界之情懷:頂多只能瑟縮於一角過些小國子,比如日、韓以至東南亞諸國也。這不同於歐美能把手伸到世界大部分角落——遠至南、北極亦有涉獵也。賣埠有局限自然就決定片商之取態:除非確真能打入歐美或更多國家,沒必要畫蛇添足也。
![]() |
按亞洲人之電影倘要賣埠,其困難往往是亞洲以外觀眾看不懂:比如《臥虎藏龍》以武俠題材卻面向歐美市場,不免在敘事上稍加扭曲,以切中歐美觀眾之喜好。然而正因如此,於當年,受到不少華人影評之撻伐也。(《臥虎藏龍》電影截圖) |
港產片是有其地域上之局限——此之謂也。